社会化服务引领农业经营体系 内涵特征丰富完善的探索 ——来自湖南省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的调查
时间:2024-11-07 08:24:4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郑庆宇 尚旭东 林 煜 李晓东 字号:【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深入理解其中有关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变化,对于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实践中,通过调研发现,湖南省汝城县通过建立小黄姜产业园,着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引领经营体系发展嬗变,可能给出了些许释义。

  一、主要做法

  小黄姜是湖南省汝城县的特色产业,有着40多年的种植传统,全县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15.4万吨,90%通过商贩销往外地。2021年以来,汝城县生姜协会通过引入营销公司租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设备,建成小黄姜集散中心3000平方米、小黄姜冷储基地2万立方米。借助小黄姜引流、储藏和交易,建成冷储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交易中心,走出了一条以社会化服务引领产业发展、经营体系创新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一)对接农户和姜贩,为双方交易提供多样性选择。据了解,建设小黄姜产业园的用意在于,通过不断完善小黄姜储藏、物流和交易中心,形成以原料集聚、物流集散、产品交易为引领的产品集聚,进而吸引加工企业入住,逐渐形成小黄姜产业集群。本地农户采收生姜后,既可以直接卖给姜贩子,也可以交给产业园内的营销公司入库储存,营销公司仅收取少量的仓储费用,价格为0.26元/公斤/年。小黄姜收储到一定规模后,产业园统一发布公告,组织收购,姜贩收购生姜后,既可以拉走再售,也可以放在产业园代储,代储费用与农户的收储费用基本相当。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园既发挥了仓储的盈利功能,也为农户与姜贩搭建了无缝对接的平台,双方的对接与交易省时省力省成本。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产业园逐渐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生姜集散、交易和冷储中心。

  (二)提供细致化服务,推动便捷化交易与产品溢价。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在于为农户和姜贩提供全流程的社会化服务。营销公司在产业园建设生姜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设施,为姜农开展分级分选和包装服务,提高生姜销售价格,提升姜农收入。为确保交易公平合理,产业园建立价格参考机制,依据当期生姜市价发布产业园生姜交易价格,价格公开透明,双方交易时无需再询价讲价。各地姜贩来汝城收购姜也不必再走村串户,直接到产业园交易即可,不仅解决了购销费时费力的麻烦,也不用担心收购数量,保证了交易的快捷高效。随着冷链集散功能作用的发挥,产业园在姜农和姜贩中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三)加强内部管控,合理确定利润分成和收费标准。产业园、生姜协会、营销公司与农民合作社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由联合体组建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营运管理机构,对产业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按照成交额每斤收取一定的费用,所得利润由营销公司与合作社六四分成,合作社所得利润的分配由7家合作社按投资比例分成。姜农在产业园储存小黄姜的费用由合作社收取,小黄姜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的费用由营销公司收取。

  (四)强化科技支撑,攻克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瓶颈。针对姜瘟病、连作障碍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产业园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小黄姜育苗移栽、姜瘟病防治试验、连作示范等实验。建设小黄姜育苗移栽姜瘟病防治试验基地、脱毒繁育中心、脱毒组培室,引进脱毒姜苗7万株进行原种繁殖。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攻克一批制约本地小黄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了小黄姜产业科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生动诠释了农业经营体系内涵特征的不断丰富。产业园通过发展生姜仓储,吸引了来自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的小黄姜供货商来此集散,催生出“冲洗烘干、分级分选、包装服务、价格发布、物流集散”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一方面,推动了产销有效对接,实现将“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渐变为“社会化服务为引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不断被激活并凸显,这是推动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进一步丰富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另一方面,借助仓储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将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小农户有机地串联起来,发挥了农民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的引领示范、组织经营和对接市场等合作与联合纽带作用。不仅拓展了合作与联合纽带的内涵,而且丰富了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主体类型和带动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内涵的新升华,这恰恰是农业经营体系内涵与时俱进的最鲜活写照。

  (二)巩固和完善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为延长小黄姜储存时间、降低贮藏损耗、节约双方成本,尽可能保障姜农利益,汝城县通过建设产业园,完善配套服务,把产业园打造成小黄姜集散中心和冷储基地,推动汝城县小黄姜保鲜时长从1年延长到2年,损耗从30%降至10%,费用从0.6元/公斤降到0.4元/公斤,每年可集散小黄姜35吨以上,云南、贵州等地的小黄姜大都运到此地进行集散销售。产业园在稳定姜农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实现了特色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显著变化。产业园建设形成了以小黄姜产业为特色,社会化服务为引领,三产强化一产、三产催生二产、一产支撑二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共促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小黄姜产业由“小”到“特”再到“强”的转变。一是保证原料来源、节约运输成本,推动加工产业就地集聚发展,为小黄姜加工业在此落地提供了可能。一批围绕姜糖生产、姜饮冲剂颗粒和姜保健品口服液制作、姜片加工、中药饮片等二产加工企业纷纷到产业园周边1~2公里范围内购地建厂,随着大规模订单的增加,物流业也随之发展,德邦、“四通一达”等多家物流和快递公司来此设点,基本构建起以产业园为核心,周边物流点、集散点为分支的产品购销物流集散体系。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鲜姜需求不断扩大,客观上推动产业园形成鲜姜地区价格定价主导权。二是带动本地及周边服务业迅猛发展。有赖于小黄姜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产业园在推动实现引流、存储、交易目标的基础上,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发展。

  (四)推动了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韧性的进一步增强。将视野延伸到小黄姜冷储服务两端,前端有种植、收储、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等;后端有加工、销售、运输、研发、品牌化推广等。在增值空间最小的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环节,营销公司在产业园建设鲜姜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设施,为姜农开展分级分选和包装服务,经过分级分选和纸箱包装后,平均每公斤鲜姜价格可提高1元左右,姜农每亩收入可增加2000多元。在赋能潜力最大的研发环节,产业园建设小黄姜育苗移栽姜瘟病防治试验基地,实时观测了解姜瘟病的病症、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该方案的市场服务价格可观。不仅如此,产业园还建立2000平方米脱毒繁育中心、200平方米脱毒组培室,引进7万株脱毒姜苗进行原种繁殖。

  三、经验启示

  (一)应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变”与“不变”的内涵特征。汝城县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小黄姜产业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内涵的日益丰富。其中,“变”的是社会化服务由“支撑作用”向“引领功能”过渡;合作与联合由“纽带作用”变为“重要依托”。这些构成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要素发生功能定位上的巨变,而这些正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内涵、新特征的重要标志。其中,“不变”的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其借由社会化服务引领,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小农户与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有效衔接,农户经营预期、收入稳定等都得到了满足。因此,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更为多元,以强化“不变”为基础,探索更多“可变”的组合方式与实现形式,以“单点”创新引领经营体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多点”突破和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完善。

  (二)鼓励地方创新不应脱离农户需求和农村发展。透视小黄姜产业发展内因不难发现,解决农户储姜卖姜难题、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对农户的冲击、提高农户卖姜收入等因素,是汝城小黄姜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因;而立足小黄姜产业发展基础、聚焦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共推产业高效发展等,构成了小黄姜产业探索创新的主要方向。据了解,汝城小黄姜产业在带动姜农增收同时,还促进了周边村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冷链集散中心吸收周边村镇投资,与其签订入股分红协议,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3万元。从汝城实践可以看出,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是方向,但更应将产业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上,要找到农民普遍接受且适应当地情况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民很满意、政策能落地、做法有新意”。

  (三)主导产业的形成应同时关注“特”与“融”。40多年的种植传统、5万亩的种植面积表明汝城县并未“另起炉灶”,而是基于本地特有的种植传统、特色作物,彰显出产业发展之“特”。以社会化服务为引领的经营体系嬗变创新,不仅实现了以冷储服务为核心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研学等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而且也促进了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产业发展之“融”。因此,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不能单一局限,而应寻求多元素融合与多主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