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简称“世行六期项目”)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实施的,通过扶持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合作社扶贫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2.95亿美元,支持贵州、四川、甘肃欠发达地区组建404个合作社,带动83224户农户走向共同富裕。研究贵州省“世行六期项目”合作社项目实施情况,可以看出,通过合作社发展高效、生态、高附加值产业,促进片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户可持续增收,表明合作社在促进欠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贵州省实施合作社项目的主要措施
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项目区大多是不具备区位优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加上缺乏经济实力支撑,推动产业发展缺乏方向,因此,政府扶持和引导显得极为重要。为保障项目规范管理与有序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和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建设方针、政策,审批项目规划,对合作社的经营目标、治理机制、经营模式、环境评估和资产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帮助项目合作社制定投资计划书,选择发展方向,保障了项目合作社能够按规划分步骤稳步发展。
组建专业帮扶队伍。项目区建立了合作社辅导员制度,聘任本地学历高又有农村生活经验的青年人作为辅导员,专职负责协助合作社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指导合作社按要求完成产业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既确保了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也为农村培育了一批了解合作社的优秀“三农”工作队伍。另外,项目区委托4家咨询机构对5个县40家合作社开展了调研,并根据发展现状编制商业计划书,邀请专家对编制完成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审,指导第三方机构反复修改完善,为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
建立全过程项目管理制度。“世行六期项目”建立了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制度,通过规范项目投资、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要求项目合作社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与审计制、物资采购与工程招投标制度,规范了资金管理程序,让参与各方明确了项目方向和进度,显著提升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财务制度。项目管理部门在合作社建立过程中,以财务管理为切入点,要求合作社在建立合理股权结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制定合理、公开、透明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确保社员受益。采取二级账户管理模式,定期通过第三方审计部门对合作社资产运营、资金管理进行评估,并对收支情况、民主管理制度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建议,助力项目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构建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世行六期项目”提出了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主,多种组织方式并举的发展思路。各地涌现了“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和股份合作等不同组织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增强了项目合作社与成员联系。
发展“全产业链”。在项目思路设计上,引导合作社发展多环节、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业务。如习水县的一些项目合作社建立联合社,研发加工产品,还有部分项目合作社开设直营店、借助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代表广大成员与大型超市签订长期合约,保障农产品的销路。
坚持市场为导向。鉴于贵州各地产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世行六期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严格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设计逻辑框架”标准,结合区域优势,广泛听取社员意见,选择符合山地特色的产业编制投资计划书。在产业发展初期,鼓励贫困户入社扩大产业规模,要求项目合作社通过向产前环节拓展,为成员提供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提供优质种苗畜种等服务。在产业发展中期,鼓励合作社提质增效,统一制定生产流程,统一提供产中技术指导和田间地头指导,统一为成员进行生产台账记录等服务。在产业发展成熟期,鼓励项目合作社向产后环节延伸,主要包括建立品牌,开展农产品的收购、贮存、加工、流通和销售等服务。
严选合作社带头人。“世行六期项目”要求领办人必须具备一定实力和奉献精神。因此,项目区在组建合作社时,采取“公开选拔+乡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理事长,筛选出能力较强、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或能人当理事长,保证了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在项目实施之后,注重对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并在股权设计上突出考虑和体现领办人的贡献,通过股权设计激发领办人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强化各项培训。项目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设置了为理事长和成员提供包括合作社管理、农业科技在内的培训预算。据调研显示,大部分项目合作社通过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根据合作社经营的项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向合作社成员传授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增强了成员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了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合作社促进了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显著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户收入。“世行六期项目”在贵州建成并正常运营合作社40个,其中盈利合作社2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0%。通过提供供销、就业岗位等服务,直接受益农户数量21.1万人。截至2021年,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9544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5971.6元,较非成员贫困户增收近1.9万元。
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项目合作社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帮助所在村村集体平均增收16.7万元,增加就业机会137.4人次。“世行六期项目”促进合作社成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并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联合开发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起到了示范作用。贵州“世行六期项目”40个项目合作社之中有40%获得了各级示范社称号,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和市县级9个。另有1个合作社获得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截至2022年4月,有19个合作社获得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占项目合作社总数的47.5%。
推动了产业发展。 项目实施解决了贫困地区土地碎片化问题,聚集农村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规模经营。截至2022年,社均成员达到206人,提高了乡村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了乡村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提供了人才资源。“世行六期项目”累计对项目办负责人、合作社辅导员、财务人员和农民开展了48971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部分项目合作社由村集体领办,形成了“党建+”模式,调动了村“两委”干部、村里能人和贫困群众三方积极性,让分散的农户成为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让乡村党员干部得到了充分历练,促进了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鉴于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有必要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聘请第三方,根据贵州省三农实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就合作社类型、合作社管理制度、联农带农惠农机制、各级政府责任、风险预防、审计监管、合作社理事长选择、辅导员制度和世行项目合作社资产管理等有关合作社发展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完善政策体系。
(二)完善合作社专门服务体系。一是建议在县级组建合作社服务中心,负责引导各类主体和农户组建合作社,参与县内主导或支柱产业建设;负责帮扶资金支持合作社的审核;负责组织合作社强制审计;对合作社运营管理、分配制度、财务管理进行监管。同时,为农民合作社培训、财务管理、产业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合作社产供销对接平台,完善产品产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助力农产品高价值销售。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与国内外市场的及时有效对接,全面助力农产品交易的顺畅高效进行。
(三)制定促进乡村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政策。一是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鼓励合作社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增加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拓展产业链宽度。鼓励合作社充分依托本地自然、文化资源等,发展特色加工、生态和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链横向融合发展。鼓励合作社以特色景观为基础,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转化为旅游资源。三是发展联合社。鼓励同行业合作社进行联合,整合形成集良种繁育、生产、加工、品牌创立、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联合社,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
(四)加强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优先支持项目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规定,将项目合作社纳入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将其作为项目储备,优先备选;允许其他帮扶资金投入合作社。二是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管理体系。创新信用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合作社的特点,科学制定信用评级指标,适当降低合作社财务指标比重,注重考察主体的示范影响;拓宽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破解流动资金不足困境,实现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三是出台贷款融资等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将实力强、信用好的合作社参照中小企业管理,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允许将成员入股的资金或牲畜,以及合作社房产、农机具等固定资产作质押,申请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五)创新合作社农业保险制度。一是鼓励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出台针对贵州特色农产品的保费补贴新政策、新模式,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农业保险内涵,将影响面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等二三产业纳入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明确保险责任和范围,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强保险产品创新。在保障基本灾害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减少风险对产业及合作社的负面影响。
(六)强化合作社人才智力支持系统。一是建立常态化人才培训机制。继续完善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选拔合作社带头人;实施外部引才策略,大力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入农民合作社。二是完善技术培训体系。深入分析农村职业经理人与管理人才的育成环境,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为农村产业组织规划、生产运营指挥、资产和财务管理以及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协调等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