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3-11-22 14:31:2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段 珍 陈 剑 刘传华 高永成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积极探索推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拓展共同富裕渠道。2022年,全区29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超50万元的村有131个,超100万元的村有56个。

  一、主要做法

  坚持区级统筹,推动政策下沉。建立“区级统筹、镇街谋划、村抓落地”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统筹谋划。区里多次召开会议,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作出安排部署,并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二是统筹要素。区委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力,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政策、资源、资金、人才下沉到镇村一线,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三是统筹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8种路径指导,实行村集体经济项目台账化管理,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一村一策”指导制定集体经济增收方案。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共富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形式,发展产业项目,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一是建设区域党建共同体。在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依托乡村组织振兴示范片区和各镇(街道)特色产业,把不同领域的各类党组织有机联结,成立“兴村富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50个,推动资源共享、协同共治、产业共兴。二是育好集体经济发展领头雁。举办“头雁领航”系列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常态化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育,加速培育壮大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农民队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激活竞相发展一池水。出台《兖州区村级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效显著的村给予奖励。

  坚持多方联动,奏响振兴合唱。开展“国企联片、民企联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推动10家央企、国企与8个镇(街)结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对子,100家民营企业与100个村结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对子。活动开展以来,共带动村集体增收286万元,培育技术能手1645人,吸收就业3842人。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将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纳入全区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作项目,成立服务专班,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合伙人工作发展。截至目前,发布招募令92条,吸引合伙人23名,落地项目23个,其中近亿元项目2个,带动就业3854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28万元。

  二、典型路径

  强村带动片区共建模式。新兖镇牛楼村抢抓泗河绿色发展带重点建设和泗河全域开发整治机遇,挖掘内在资源,盘活闲散土地,推动旅游景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三区共建,相继建成花海彩田、牛楼小镇等农旅项目,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8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以牛楼村建设发展为引领,带动周边村庄连片发展,打造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公司化运作”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

  支部引领党建联盟模式。漕河镇管口新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合作社产业联盟为抓手,示范带动周边9个村庄,打造优质小麦育种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繁育基地。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400余万元,建成特色种植、农机服务等10个项目,探索出项目实施、作物种植、农资采购、农技指导、全程服务、产品销售、资金筹措的“七个统一”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合作社联盟、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乡村振兴“管口路径”,联盟各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

  无中生有特色种养模式。大安镇后官庄片区按照“按揭农业”模式建设肉牛养殖项目,农户可从银行获得优惠贷款来租赁村集体建成的肉牛养殖棚(房)养殖肉牛,只需少量投入就能享受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红利,村集体通过统一提供肉牛优良品种、疫病防治、市场销售等服务,增收超过20万元,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5000元。新驿镇东三村利用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建设蘑菇种植大棚,村集体增收30万元左右。

  联盟统领深入挖潜模式。小孟镇探索实施“农村闲置宅院盘活利用工程”,成立“食用菌种植产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利用闲置宅院发展食用菌产业,盘活闲置宅院20余处、闲置大棚2处,带动50余名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

  放大优势村企共赢模式。新兖镇武村立足紧邻兖州工业园区优势,在闲置宅基地上规划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建设16套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办公区域,目前已吸引5家预制菜企业入驻,2022年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带动就业160人。全部建成后村集体预计可增收550万元。

  盘活资产资源增效模式。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开展“三资”清理和铁路沿线治理工作,从村民手中一次性收回村集体50余亩林地进行复垦,规划建设集花卉市场、种植基地、电商销售于一体的花卉种植及盆景设计基地,带动村内闲散劳动力、贫困户36人创业增收;利用闲置宅院打造幸福小院民俗村庄,先后吸引傅星伯艺术馆等3家餐饮、住宿、文化写作项目入驻。新兖镇小马青村盘活7处闲置资产,出租给中天钢构等公司,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

  “三资”管理规范增收模式。颜店镇史家村利用两年时间,按照“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集体“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清收集体耕地330亩、坑塘60亩、闲散地50亩,收缴拖欠土地承包费34万元,规范土地承包合同47份,补缴承包费34万元。在此基础上,投资建设占地100余亩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个,种植火龙果、草莓、番茄等时令果蔬,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8万元。

  三、存在问题

  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兖州区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以传统大田粮食种植为主,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分散性,部分村级党员干部对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集中生产经营和销售意识,导致全区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标准化水平相对不高。

  乡村人才支撑不足。目前,兖州区在家务农人口大多数在55岁以上,现有农村年轻人爱农业、懂农业的较少,随着时间推移,“谁来种田”的问题可能越来越棘手。本地能人带动效应不足、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成为制约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瓶颈。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统一组织、体量过小以及竞争力不足的现实,致使其对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和能力不足,资金渠道来源过于狭窄,农民自筹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够,再加上社会资金、金融支持的参与度有限,使得乡村产业振兴资金不足。目前,资产资源发包收入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不少村在二轮延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实行了分田到户、林权承包到户,没有给集体留下资源资产,出现了“分田到户、集体空肚”现象。

  四、对策建议

  建强头雁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兴村富民过程中,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发挥好村党组织作用,才能更好地将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政策信息等发展要素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受益”。因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单是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组织力”的问题。要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村干部素质,提升“带头人”发展经济的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严格执行区级备案管理制度,将致富带富能力、实绩和潜力作为一项重要条件,对于思路不清、能力不足、作风不硬的村党支部书记要及时进行调整,真正选拔任用素质好、能力强、敢担当、愿干事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要鼓励村干部大胆探索发展路子,引导和支持他们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阔眼界,积极寻求适合本地发展的方法模式和产业项目。要大力引进本土在外成功人士、专业技术人才回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并在政策、环境、后勤上给予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找准增收途径。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关键是选对方向、找准路子。要坚持“一村一策”,逐村“会诊开方”,制定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增收路径和增收目标。临城靠厂的村要利用好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流、物业服务等第三产业,自主或合作开发沿街门头、停车场、农贸市场、商贸服务中心等经营场所,进行租赁经营。位置偏远的村要发挥土地优势,做活土地文章,深入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要充分发挥强村带动作用,开展好强村、弱村党组织书记“双向挂职”工作,实现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共同发展。要做活土地文章,开展农村“三资”清理重点问题回头看,及时彻底清理以往不合规不合法的合同,确保做到应清尽清。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推广小孟镇“党建引领+联盟聚力+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把“闲空地”变成“聚宝盆”。

  用好政策资源。统筹组织、农业、畜牧、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扶持政策,集中向集体经济发展倾斜。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企业、服务组织等经济组织,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下,各类惠农支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各类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在执行规定程序的同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给村级组织实施,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申报项目,通过竞争立项方式将资金分配到镇、村组织实施。要用好下派帮扶力量,积极对接“万村共富”行动,认真研究有哪些政策、哪些项目,积极对上协调对接,发展增收致富项目,借助下派力量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完善保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积极行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要坚持并完善“区级统筹、镇街谋划、村抓落地”的工作推进机制,把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组织部门及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做好组织实施、督导调度、推进落实等工作。镇街要履行主体责任,指导各村把工作做好。要用好正向激励机制,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好、工作成效显著的村和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细化《兖州区村级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让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增加相挂钩,激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办事处、兖州区小孟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