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网格化治理研究
时间:2023-11-22 14:26:1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金 祎 字号:【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末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网格化治理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是服务并解决群众需求“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网格化治理的应用场景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在乡村各项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笔者以福建省三明市开善乡为例,通过个案经验的深描,来审视当前乡村治理转型过程中各种治理工具的基层适配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分析当前存在不足,探讨加强和改进的措施,以便在实践中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效能。

  一、三明市开展乡村基层网格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开善乡地处三明市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下辖10个建制村,人口总数 8236人,辖区总面积1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万亩,山林面积17.9万亩。近年来,开善乡以党建为引领,推行基层网格化管理,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全乡优势资源,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纠纷调处、环境治理。开善乡依托10个行政村,构建了以1个核心点带动10个分支点、辐射83个村民小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成员除挂村乡干部、村“两委”成员外,还有派出所人员、卫生院人员、社会志愿者、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建立起“乡—村—小组—户”的四级联动引导模式,形成了“一个人带动十几个人、再动员几百个人”的网格化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每个网格。

  开善乡通过网格将繁重复杂的乡村事务自上而下分解落实,激活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成效。

  (一)全力保障各项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以“四级网格督导”为核心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结合实际建立了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消防、景区和非景区景点等10类网格,组建了拥有120人的网格员队伍,将各网格内安全主体细化挂包至各级网格督导员,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制度管理,坚持以月度会、碰头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会商研判,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确保各项安全隐患问题按时整改完成。拓展原有网格督导员人员构成,将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综治协管员、生态管护队等统筹纳入网格体系,由村级督导延伸至分片督导,破解安全生产责任“最后一米”落实不到位难题,2022年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100余次,共排查安全隐患65处,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在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后,开善乡连续2年获得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全县第一,全乡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化解乡村日常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村级网格前哨作用,村“两委”干部承担本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由组长决定矛盾纠纷是否上报到上一级网格乡站所,同时还负责涉稳风险排控,特别是林地、宅基地、邻里关系、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据统计,2022年村级网格员共排查调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其他纠纷等纠纷186起。以村级网格为基础,乡级网格即各站所和挂包村领导引领党员、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平安宣传、社区治理、综治维稳、民生建设等基础事务,2022年开展法治服务宣传60余场,服务群众36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500余份,在入户宣传和走访中全面掌握实情,有效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构建起乡村网格化治理长效机制,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三)改善生态环境管护质量。秉承“大生态大环保”理念,实行“多长合一”,即整合河道专管员、道路专管员、环保网格员、护林员、土地协管员和污水处理管护员等“六大员”,建立生态综合管护网格员队伍。网格队员通过手机程序定位上岗打卡,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协调互助”,对全乡10个网格内的道路绿化、环境卫生和河道管理等情况进行常态化巡查,将每次巡查问题清单反馈相关站所和各村。生态综合管护队联合乡纪委开展一月一次网格督导环境落实情况督查行动,逐村了解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站所或个人进行全乡通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终考评。今年以来,开善乡生态综合管护队开展巡查3742次,上报事件1410件,生态网格综合管护有效解决了问题发现不及时、站所综合环境事件处置职责不清、网络多头巡查资源不共享等问题,提升了生态环境综合管护实效。

  (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依托乡村87个网格工作群,在全乡每户村民至少一人入群的基础上,实行“点单式”服务,村党支部书记为群里的网格长,群众将问题、建议发到网格微信群里,各村党支部书记收集并及时进行回应,打造“群众点单、网格长派单、网格员接单”的全链条工作机制。网格长将落实群众反馈问题和意见情况按月在群内进行通报,由大众进行评价,对群众反响差的再跟踪再落实,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构建乡村网格化“点单”服务新模式,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做好147户脱贫户后续跟踪帮扶工作,解决民生实事200余件,新建“长者食堂”1个,改造农村幸福院6个,切实做到把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送到辖区群众的心坎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乡村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现实阻梗

  (一)信息网格管理有难度。从调研情况看,开善乡各村微信网格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从22~110户不等划分网格,各村网格大多以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划分。农村留守老年人多,智能机普及度还不够高,微信网格群纳入度不够,工作需要“线上+线下”重复开展。内容也主要以政策宣传等为主,群众参与度不够,网格治理作用还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二)工作运行机制不顺畅。开善乡乡村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例如有的网格长职能界限不清,上级指派任务网格照单全收,导致网格员任务繁重;有的网格员履职能力不足,数据采集上报、事件处置流转、事项报结反馈等环节还存在不规范、不系统、不通畅的问题;群众对网格化治理接受度还不高,遇到问题习惯于找乡政府,没有通过网格逐级上报;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强,问题处置上还没有形成合力。

  (三)队伍保障机制待完善。开善乡现有村级网格员均为兼职,多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热心群众等兼任,而乡级很多事务都在使用网格化管理,村级网格员普遍反映精力、人手不足,工作应接不暇,无法抽出精力抓好网格工作。村级网格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中青年网格员较少,队伍管理松弛,另外网格员无补贴,内生动力不足,职业认同感不强,影响工作开展实效。

  三、基层网格化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建引领网格既包括政治方向的引领,也包括社会动员、资源整合的功能。要始终坚持党委对乡村网格化治理的领导,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上网”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关键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鼓励老党员继续发挥余热,加强对年轻党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专业指导,要经常性深入农户家中,当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宣讲员,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儿童的线下关怀,解决实际困难,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农村网格化治理水平提升。

  (二)科学合理规范网格设置。健全以乡级为中枢、村级为主体、各小组为具体实施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由乡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综治办具体负责,按照“全域覆盖、分类划分、规模适度、动态调整”原则,划分“综合网格”和“专属网格”。工作有特殊要求的建立“专属网格”,无特殊要求的全部编入“综合网格”。组建微信网格群时,要兼顾有利于管理和工作量均衡原则,相邻相近的村民小组或同姓的自然村视情况整合。进入网格的行政管理事项和信息采集事项,须向综治办递交申请,由乡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并明确纳入标准和程序。

  (三)探索创新高效运行机制。完善“网格长+网格员”的履职机制,以标准化、规范化、长效化网格管理为目标,明确乡村网格下的网格长和网格员的人员构成和职责分工,由点及面全方位开展网格化管理。加强对网格长、网格员的培训,严格实行分片包干,增强网格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的归属感,有问题及时反馈到网格。建立约束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每周下村工作日等制度,让干部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入组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中,倾听诉求、排忧解难,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一线,与群众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完善联系服务、公示公开、工作例会、巡查走访、报告反馈、分级处置等基本工作制度,定期汇总各级网格工作落实情况,以通报公示形式,不定期召开网格会议,逐级传导压力,及时表彰先进网格员,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网格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

  (四)切实完善人员保障机制。拓展网格员吸收渠道,合理设置专职及兼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从年轻“两委”干部、各类协理人员、小组长中选任,兼职网格员从党员中心户、热心群众、退休人员、各类志愿者等群体招募,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给予网格员一定补助。充分发动民政、人社、应急、消防、信访、住建、卫健、市场监督、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将执法、服务力量下沉,作为乡村网格指导员的补充。同时,发动村民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中,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和农村新乡贤参与到农村治理,提升村民对网格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推动网格资源汇聚。

  (作者单位: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