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安徽省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2018—2022年在上级政府的部署下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机制,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协商机制建设”“社区治理组织议事难”等方面展开试验,成效明显。向阳社区创新搭建了“1+N+X”协商组织架构,建立了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机制,就信访维稳、村集体经济增收、历史遗留问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开展协商,在促进乡村建设、化解老旧矛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向阳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建设、乡风塑造、居民自治等诸多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围绕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和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加大与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和发动群众能力,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其中,向阳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建立协商机制,到实施具体村级协商事务,再到一件件协商事项的收集整理,都直接参与,发挥了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引领作用。以如何解决收回被群众侵占的土地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例,党总支书记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项目,召开党总支会议、党员会议,广泛听取老党员、老村干部、居民组长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会议,社区书记会同社区干部和部分老党员,找侵占土地的群众谈心谈话,说清道理,开展多轮协商,最终收回侵占土地,也争取了光伏项目,每年集体经济增收7万多元。
(二)搭建“1+N+X”协商委员会组织架构。2018年,向阳社区初步搭建了“7+X”(社区)协商委员会组织架构,从社区“两委”成员、监督委员会、居民小组、“两代表一委员”、驻社区单位、基层社会组织中推选产生7名固定成员,2019年协商委员会调整为“1+N+X”模式,“1”为党组织书记,“N”为从7类人员数据库中选若干人,“X”指利益相关方。根据协商事项需求组织协商委员会,一事一协商,协商结束后,协商委员会自动解散。同时,组建社区以下协商委员会和协商小组,实现协商网格化全覆盖。可以看到,协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由“7+X”调整为“1+N+X”意义重大,“1”突出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重要作用,“N”体现了协商主体的多元性、代表性与开放性,“X”体现为民协商,同时一事一协商灵活方便,切合了基层实际,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三)形成系列配套的协商机制。一是协商委员会组建合法化。向阳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1+N+X”协商委员会架构、“1+N”数据库人员、村级以下协商网格化人员分组、社区协商委员会章程、社区协商目录库(分为公共事务类、基础设施类、乡风文明类、公共服务类、权益保护类等5大类47项)以及社区协商议事会议规则等协商制度,合法化组建村级协商委员会。二是协商流程便捷化。绘制了一张社区协商事项办理流程图,把协商议题的采集、议题的选定、议题的层级、议题的交办、议题的办理、结果公示和结果评议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整个协商过程一目了然。三是协商方式“四灵活”。根据实际需要,在开展协商议事时,采取“四灵活”的协商方式。协商形式灵活:灵活采用会议协商、现场协商、确认书协商、圆桌协商、议事厅(长廊)协商等协商形式。协商地点灵活:灵活采取现场协商、到农户家里协商、到田间地头协商等多种方式。协商主持灵活:主持人可以是镇(街)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也可以是村“两委”成员、村监委会成员、党小组长、村民组长等。协商步骤灵活:对居民公约修订、社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居民误工补贴发放、重大工程项目等,按照议题采集、确定、交办、办理、公示、评议的流程,引入协商机制,合并使用“四议三公开”程序;对一般性事务,一些急事来不及按照规范的采集、确定、交办、办理流程的,从议题采集后直接进入办理程序,最终记录在“两委”扩大会记录簿上,公示、评议按季度、半年集中开展。
(四)开展好系列重点协商事项。村级协商事项复杂繁多,向阳社区对居民公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村级务工补贴发放、老旧矛盾协商、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重点协商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是居民公约制定和修订工作协商。社区按照“党总支拟定修订方案初稿——‘两委’成员讨论完善——居民组长、居民代表、社区‘两委’、乡贤等共同协商——社区干部入户征集民意——根据征集意见形成草案——‘两委’会听取党代表、部分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法律顾问、妇联等各方意见建议——提请党委政府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形成审议稿——按包组社区干部分工提交各居民组户代表——以确认书的形式签字或以居民组会议形式确认并表决通过——报镇政府备案并予以公布实施”的程序对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在居民公约的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居民公约实施细则,以方便社区具体实施。二是规范开展村级务工补贴发放协商。社区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本村误工补贴的人员标准。首先召开队组会议,然后经全体居民同意委托居民代表协商误工补贴发放标准后,召集全体居民代表进行会议协商,社区“两委”成员、社区监督委员会、“五老乡贤”等参加,镇纪委、农经、财政所、法律顾问等人员列席参与,居民代表作为“1+N+X”中的“X”利益方,召开协商会议,最终表决形成了包括人居环境整治、殡改救助、人口普查、慰问、监督委员会成员误工工资、评选表彰等一系列务工补贴发放的范围、标准。三是规范处理系列老旧矛盾协商。通过形式灵活多样的区域性协商,成功化解了数起历史遗留问题。四是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经过广泛协商,社区900多户(90%以上)同意改田,盘活了闲置农田,增加了居民收入,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启示
(一)基层协商治理必须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确保基层协商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调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三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明确党的基层委员会和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基层协商治理事项千头万绪,涉及多方主体,必须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是作为最终的负责者、资源整合者、事务协调者、民主协商的中间人和主持人而出现的。在具体的基层协商中,协商组织的建立、协商主体的确定、协商议题的选定以及协商会议的组织、协商结果的确定等都要由基层党组织牵头并最终拍板决定,才能把党的领导体现在协商的全过程,牢牢掌握协商主动权,确保基层协商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基层协商治理必须注重居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基层协商治理中,城乡社区的广大居民是协商的主体。基层协商治理中的很多事项,点多面广、成因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主体,单靠基层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力量往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引导居民参与协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的活力,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基层协商治理可以在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居)民会议以及群团组织、治保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依托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等基层自治规范,搭建村(居)民议事会、楼道板凳议事会、小院议事厅、小马扎议事会等村(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拓宽居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把矛盾和问题妥善解决在基层,确保“小事不出村”,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了居民的基层自治能力。
(三)基层协商治理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协商。协商的核心,是要广泛征求民意后共同协商制定政策,而不是单方面拍板决定,优先通过对话以及沟通商量,将原来不成熟的想法转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和决定。基层协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必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依法依规协商。要明确协商的法律法规依据、政策依据。要按照中央文件中基层协商的相关规定开展协商。协商活动要有序进行。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如何协商?协商事项、协商主体、协商方式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制定。在协商事项方面,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九项事项,包括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协商,基层协商治理的事项应该在此范围内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选择。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CX040。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滁州市委党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