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驻村包村干部为乡村治理抓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整合村级组织、农民群众、社会服务等各方力量,强化“三方联动”“三治融合”“三力齐发”的“3个三”模式,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对象上破题,探索乡村治理新做法,针对性破解乡村治理难点堵点问题,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聚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牢牢把握驻村工作队这支关键队伍,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住在村、吃在村、工作在村”工作要求,累计向2118个村(社区)选派6110名驻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2060人,并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建驻村包村干部,明确责任体系,强化队伍建设,丰富工作内容,催生乡村治理新动能。
一、坚持“三方联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
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打造出强有力的一线执行团队,从责任上、机制上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1+4+N”“三方联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一是坚持“一”个引领。把乡村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建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二是落实“四”级责任。建立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和驻村单位“一把手”包村、包村干部干部包组包户的责任体系,帮助发现、分析研判、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吸引“N”方参与。全面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整合企业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发展。“易满成工作室”“钟大姐工作室”“连芳工作室”等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坚持“三治融合”,推进多元治理模式
以群众需求为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强化驻村包村干部作用,发挥乡村治理“乘数效应”。一是以“自治”为基。大力推行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模式。106个村开展积分制管理试点,建立村级“红黑榜”,开设积分超市,动态展示每户积分,有效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村级办事事项清单制,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活动清单,推动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以“德治”为先。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为抓手,依托家风家教助廉基地,开设“法德大讲堂”,设置“清廉图书角”,增强道德辐射带动作用;以“最美家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等活动为载体,营造人人点赞最美、人人争当最美的向上向善风气,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村镇90个。三是以“法治”为本。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强村一级”的思路,推进执法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千场宣讲”活动,建设村级综治工作中心,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诉调对接、警情推送制度,打造多元化、合成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
三、坚持“三力齐发”,夯实乡村治理保障
始终强化驻村包村干部队伍保障,从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资金投入上“三力齐发”,强化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后勤保障上发力。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按照村主职每年报酬不低于4万元、副职报酬不低于主职70%、村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村级事务必要支出经费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全面提升村级工作保障。二是在能力提升上发力。每年按照“州级示范、县级覆盖”原则,对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乡镇干部、换届后新任领导干部实行全员轮训。通过“走出去学、引进来教”,推动思想破冰,以武汉市对口帮扶为契机,选派20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33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市先进乡村跟班学习,委托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理论提升集中培训;探索开展“书记论坛”活动,通过集中研讨统筹“看典型、学理论、讲经验、议方法、对标做”,有力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三是在资金投入上发力。建立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按照“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原则,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有序流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驻村包村干部为抓手,建强组织、联动发力、共谋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动能得到极大激发,乡村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一)治理力量由“弱”到“强”
驻村包村干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乡村治理力量不断加强、队伍不断壮大,实现由原来的单一村级组织向以包村干部为中心、各方力量协同的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经济引导力、服务向心力进一步提升。恩施市推行的“院落党建”新模式,就是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特点,将散居院落划分为特色单元,组建院落党小组,由村民选出有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老党员、村医等作为组长或院落长,组建“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卫生员、宣传员、调解员、联防员)队伍,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二)治理效能由“粗”到“精”
驻村包村干部把群众认可作为最高标准,推动规范村务运行,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动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利川市汪营镇清江村建立村级基础大数据库、惠民数据库、电子共享材料库三大数据库,将农民办事的17个高频事项及13个证明事项纳入平台,村民办事的“菜单”由“纸质菜单”变为“电子菜单”,同时开发电子印章模块,实现证明事项“不见面审批”“农民办事不出户”。
(三)治理模式由“单”到“融”
驻村包村干部统筹搭建平台,整合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以各类“有形”“有趣”“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实现治理模式由单一、分散向统筹、融合发展,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跃升,村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干群管理明显改善。鹤峰县走马镇李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为支撑,搭建青年公益、新乡贤调解、老年托养、儿童托管4个平台,建设创新打造“本地好人帮”志愿服务品牌,直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实现正能量传递、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赓续传承。
(本文系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