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系统集成改革成果 聚力解决耕地保护难点痛点问题
时间:2024-01-05 09:00:5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安徽省滁州市所辖的凤阳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拥有耕地1000多万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前些年种粮比较效益有所下滑,个别地方出现非农占田、违建毁田、撂荒闲田等“三田”现象。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滁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关键环节,坚持系统集成农业农村改革,强机制,增动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今年夏粮喜获丰收,量质价实现“三增”,小麦播种面积502.9万亩、总产量达到18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3%。

  聚力把耕地“管”好,推动党政同责要求落地

  以“五个一”为抓手,全面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农田就是农田”。一是坚持压实“一票否决”党政监管。坚持实行党政同责,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层层签目标管理责任书,带图斑带位置下达到任务,年底考核对没能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以及耕地净流出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坚持强化“一张图”刚性监管。坚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长牙齿”的监管措施,做到一张图管到底。部分乡镇增设了规委会,进一步强化“前置审批”、落实“批后监管”责任。三是坚持抓实“一张网”基层监管。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监管网格。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包保村民组,组织开展常态监管巡查,对耕地闲置“荒田”、种树种草“占田”、违规建房“毁田”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目前,已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占用耕地行为435起,整改恢复耕地面积2263.07亩。四是坚持推广“一平台”高效监管。全市统一开发自然资源全生态智能监管系统平台,天长等地把高清探头装备到田间地头,为监管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实现巡查、识别、定位、分析、预警、推送“六个自动化”,推动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五是坚持推行“一支队伍”执法监管。结合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乡镇自然资源所、农经站等机构职能,开展土地、宅基地等综合执法。2020年以来,全市发现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06件,已移交纪检监察机关83人,移送公安机关10件。其中今年以来,全市发现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1件、面积80.7亩,同比分别下降38.24%、65.46%。

  聚力把农田“建”好,提升质量管护水平

  认真落实“农田必须是良田”要求,积极改革创新,统筹综合土地整治,合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是做好规划引领。编制了《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优先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实施江淮分水岭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已建成610多万亩的基础上再新建260万亩,并提升改造早期低水平建设区,确保全域高标准农田覆盖面不低于90%。近三年,全市年均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是前10年年平均的2.5倍。二是坚持量质双增。坚持多增地、多节地、多改水“三多”导向,因地制宜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水系畅通等工程,着力提升地力等级。近三年来,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旱改水”面积60000余亩。今年以来,已验收旱改水项目16000多亩。三是统筹建管并重。2021年,针对长期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滁州市大胆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险改革试点,按建设工程决算金额的5%投保,在工程质保期满后10年内,由承保保险机构或“共保体”负责桥、涵、路、闸、渠和泵站等重点工程全程监管,并及时修复损毁工程,有效解决了项目建后管护资金不足、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修复等普遍性难题,提升了建后管护水平,保障了项目长期高效运行。四是坚持强化保障。积极加大财政投入,今年滁州市财政土地出让收入预算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达到9.4%,并优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用足“占补平衡”政策,提高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费标准,激励县(市、区)生产补充耕地指标的积极性。今年,市本级已拨付有偿调剂费1.57亿元。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市级明确市文旅投公司统一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以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为担保撬动金融投入。定远、明光、南谯等地还发放了专项债、专项贷,开展了“民建公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聚力把耕地“种”好,搭建粮食生产体系

  以“怎么把地种好”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强化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一是激发农民积极性增产量。近三年来,滁州市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完善粮价稳定机制,持续提升种粮积极性。全市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撂荒现象基本解决。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达1245万亩、总产量94.08亿斤,分别增长0.42%和1.01%,粮食总产量占全省11.5%,多年稳居全省前三。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体系。不断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开展股份经营,积极推广“大托管”社会化服务,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近三年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118万亩、流转率达55%,家庭农场总数达13251家,合作社总数达7560个。三是良种良法融合增动能。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种业振兴融合等工程,着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66%、83.4%和98%,较上年分别提高0.5个、0.4个和0.5个百分点。

  聚力把土地“护”好,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

  一是深入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植保技术。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31.1万吨(折纯量)、较上年减少0.6%;农药使用量4760吨(实物量)、同比下降1%。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均超过50%。二是深入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治理,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到2021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75%。三是深入推动绿色产业提升。以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总数达318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8家,总产值逾100亿元;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个,产值达128亿元,同比增长18.3%。同时,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等绿色种养模式,总面积已突破115万亩,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聚力把资源激“活”好,挖掘土地要素价值

  用足用活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政策,为农村土地赋能,激活耕地“地”“钱”多重发展要素功能。一是聚力增地活存量。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不断完善奖补政策,引导进城定居就业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并结合“增减挂”及时开展复垦,着力盘活农村土地存量。2020年以来,全市农村宅改复垦耕地9.48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9500亩。二是聚力增效活政策。用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通过引导合理选址、强化论证等服务措施,规范保障现代种养业设施用地需要。三年来,全市累计备案设施农业用地8596.89亩,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聚力赋能活资源。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定远县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累计为4484户家庭农场、小农户等经营主体发放抵押贷款3.31亿元;天长市通过将农户土地经营权与村集体资产股权捆绑抵押,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创设“农权贷”,累计发放贷款3516万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并及时整治复垦,稳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目前,全市已出让38宗、754亩,出让价款7348万元。

  (来源: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