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立足区情实际,根据辖区内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和社区治理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城镇型、过渡型、农村型三类村庄治理现代化,探索形成了城市近郊乡村有效治理路径。
江宁区是南京市主城南部郊区,面积1561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亿元,连续3年获评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近年来,在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江宁区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城镇型、过渡型、农村型村庄治理现代化,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深度融合发挥了强基固本的作用。
一、坚持因地制宜,区分三大类村庄,着力实现“治理促振兴”
江宁区在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上,坚持一盘棋谋划、差异化推进、精准化评价、结果化运用。
一是实行科学分类。江宁区将已处于城镇建成区内、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城市和园区规划布局、具有新型物业经济形态的村庄明确为城镇型,共有62个;将位于城镇规划内正在征迁或规划控制范围内冻结发展、主要任务是做好控违拆违和保障服务发展大局的村庄明确为过渡型,共有40个;将位于城镇规划外、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为现代农业或生态休闲旅游经济的村庄明确为农村型,共有99个。
二是锚定治理方向。江宁区委、区政府系统谋划三类村庄治理,明确治理方向:城镇型村庄突出智慧化治理、创新性服务,过渡型村庄突出优化动迁安置、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村型村庄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生社保。江宁区出台相关政策,定期汇总会商,确保政策抓实抓好。
三是开展科学评价。江宁区坚持“评价促进治理”原则,对不同类型村庄的治理开展评价考核。首先围绕党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平安乡村、服务阵地等建设,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设置共性评价指标,再充分考虑三类村庄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分别建立3套个性评价指标体系。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村庄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将区级分类评价结果与村庄干部绩效资金、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相挂钩,对不同村庄治理现代化进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二、突出需求导向,针对城镇型村庄,着力实现“治理优服务”
立足外来人口加速集聚超过本地人口、群众诉求更加多元的特点,秉持“寓治理于服务中”的理念,重点聚焦“两化一长”,精细推进城镇型村庄治理。
一是升级“网格化”治理。江宁区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率先构筑“一个终端采集、一张地图指挥、一个后台管理、一个中心汇聚、一个平台应用”的“五个一”全要素网格治理体系,建成网格服务工作站401个。同时,不断推进“网格+警格”“网格+综合执法”“网格+便民服务”等,实现内容集成拓展,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二是加强“智慧化”赋能。江宁区用好治理大数据,率先建成区街一体化指挥平台,按照“应归尽归”原则,推进36个区级部门信息数据融合,将各子平台数据汇集至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并根据权限将数据分为无条件共享、依申请共享,帮助村庄治理“更聪明”。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在1078个小区整建制推进智慧技防小区建设,加快治理科技赋能。
三是探索“点位长”模式。江宁区在全区探索推广邵圣社区基层治理服务“点位长”模式。邵圣社区天地新城小区有居民近3万人,由于是老旧小区,物管、服务都不能适应发展需求,12345政务服务工单量长期处于高位,邵圣社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创新设立“点位长”工作站,推行便民七彩联系卡,努力实现“有问我来答、有事我来办、有难我来帮”的点对点服务,快速高效地努力将群众各类矛盾诉求化解在小、处置在先。
三、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过渡型村庄,着力实现“治理带发展”
过渡型村庄处于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期,重点主攻“三化三增”,努力实现高效能治理带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增资产。江宁区大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股权设置上突出村民权益优先,集体股降至30%、成员个人股增至70%。同时,将个人股权量化到人、固化到户。量化给股民的经营性资产仍属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和分配,让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二是转化集体经济增动能。过渡型村庄在动迁过程中留下了一大批补偿资金,江宁区创新实施2%的征地留用地政策,为集体经济发展留下空间,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就地发展;鼓励不具备就地发展的村庄组成股份合作联社,利用征地集体留成资金、补偿资金在开发园区购置资产、返租经营,实现“飞地发展”。江宁区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实现党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工作引领。
三是强化监管增信任。江宁区为切实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一单一图全公开”机制,编制形成涵盖7大类36项内容的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及运行流程图,督促指导村干部“看图做事”、村民“照单监督”。江宁区委巡察办对36个村庄开展常规巡察,紧盯扶贫低保、“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土地征收等重点领域,共发现各类问题480个,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问题线索19条,推进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突出效果导向,针对农村型村庄,着力实现“治理强根基”
农村型村庄紧紧围绕“五个振兴”,狠抓“五引齐下”,切实通过有效治理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江宁区创新建立“宁帮手”体系,选派201名区管正职、1955名科级干部、40846名街村党员,分别作为村庄帮手、网格帮手、群众帮手,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帮助发展,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二是加快现代化设施引入。江宁区集中力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采取“街企结对、市场运维”方式实施“158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具体包括100个特色保护村、500个集聚提升村、800个其他一般村和100个城郊融合村。
三是开展“万联万”行动引资。江宁区聚焦农村全产业链条和农村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摸排梳理“村情清单”“国企清单”“民企清单”,搭建对接平台,强化资源保障,扎实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99个村庄与38家国企和42家民企实施117个联建项目,总投资金额达105亿元。
四是大力选树新乡贤引路。江宁区充分把握乡土中国治理传统和乡村熟人社会特点,发挥新乡贤能人“情况熟、经验足、威望高”的优势,打造了有事好商量、新乡贤议事堂、村民理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平台,常态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活动。
五是持续深化文明引导。江宁区结合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和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道德积分超市”“红白理事会”等做法,累计建成2个全国文明村、25个省级和80个市级文明村庄。
(本文系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