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目的。南昌县在乡村治理中将“民心、民生、民安、民风”系统考虑、深度融合,以“三化三联”聚民心、多措并举保民安、真抓实干促民生、守正出新淳民风,促进了乡村治理战斗力、保障力、源动力和引领力不断提升,探索出具有南昌县特色的乡村治理新途径。
南昌县处江西省中部偏北、省会南昌市东南,面积1713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264 个村,人口105.83 万人。近年来,南昌县深入推进“民心、民生、民安、民风”融合,形成了“党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有效治理经验。
一、“三化三联”聚民心,提升乡村治理战斗力
(一)以“三化”促建设,巩固组织凝聚力。坚持以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统领,促进制度建设、支部建设、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组织战斗力。一是以“三化”促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战斗力。制定了《南昌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对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建立档案。二是以“三化”促支部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力。实施组织设置、阵地场所、领导班子、组织生活、运行机制、党建台账、“六好”基层党组织创建七大专项行动,建成了一批集“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村民议事、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三是以“三化”促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凝聚力。村“两委”换届后,推动村干部队伍结构更优、素质更高、活力更强。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67%,致富能手占比50%、平均年龄为47.6岁。
(二)以“三联”促服务,增强干群沟通力。一是党员联系群众。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进“服务代办”活动深入开展,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搭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人大代表工作下沉到村,定期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群众意见,切实增强了政府公信力。三是网格监督员联系村民。按照“一个网格一名专职监督员”标准设置网格监督员,与村民密切联系,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二、多措并举保民安,增强乡村治理保障力
(一)成立县级综合治理“实战”中心。首创全省融合度最高的县级社会治理事务中心(综治中心),将网格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2345 政务热线、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民声通道工作室8个机构整合成1个中心,将发现问题环节和解决问题环节联系到一起,减少多头流转、重复交办现象,实行县域民安类诉求统一分流交办、统一闭环管理、统一考核评价。
(二)建立覆盖全域网格管理体系。在全省首建专职网格监督员队伍,按1000~2000人/个的标准划分了1066个网格,推动县、乡、村三级干部3000多人下沉到网格,将38家与群众诉求密切相关、有处置权限的职能部门作为报到单位,实行专人包干负责,实现了问题收集从数量到质量、办理部门从被动到主动、群众从旁观到参与的良好转变。
(三)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老政法干部、基层调解能手等从不同维度,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讼服务有序衔接,实现了矛盾纠纷“一个门进出、一揽子调处、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年均成功调处重大矛盾纠纷300余件。
三、真抓实干促民生,稳定乡村治理源动力
(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民归属感。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定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一步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识。一是摸清村级集体家底。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264个村共有集体资产28.14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09.87万亩。二是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成员数80.22万人,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近3.89亿元。三是落实集体成员赋权。全县完成登记赋码并发放到村,成立了264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累计分红达1207.07万元。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农民获得感。强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增强农村集体收益,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一是主抓“三资”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坚持让资产“活起来”、把资本“引进来”、把资源“用起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富民增收“主渠道”。二是聚“六力”促“六变”,实现“空壳村”全面“脱壳”。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好“组合拳”,驱动村集体经济“脱壳”“蝶变”。2020年,全县264个村年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合计10378.06万元,较2019年增长30.14%。
(三)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民幸福感。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幸福感。一是集中推进村庄规划。集中开展村“三拆三清”村庄整治行动,实现统一规划、风格和谐、功能宜居的新村貌。二是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无害化改厕率达95.46% ;全县264个村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外包,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三是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挖掘文化底蕴,保留乡村风貌,展现乡土特色,重点打造了21个小康示范村、12个精品提升点,形成黄马罗渡山下、武阳镇前进徐黄、蒋巷镇柏岗山水灌桥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四、守正出新淳民风,彰显乡村治理引领力
(一)“一约四会”易风俗,引领乡风文明风尚。积极推行“一约四会”管理机制,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乡风文明。村规民约强规矩。由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共同商议制订,形成全体村民认同、具有本村特色的村规民约,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四会”组织育新风。村民议事会发挥民主议事自治、道德评议会挖掘宣传好人好事、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禁毒禁赌会配合禁毒禁赌整治,“四会”结合大力推动了各村形成管理依村规、办事找“四会”的新风尚。
(二)树道德榜样人物,引领乡风崇德向善。一是持续挖掘先进典型。聚焦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深入挖掘各类典型,评选“昌南好人”“昌南新乡贤”;举办年度“三风”榜样人物发布会,每年评选表彰榜样人物20人。二是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疫情防控和防汛抗洪期间,道德模范和“昌南新乡贤”响应号召,积极出资出力抗击疫情,帮助群众共渡难关。三是营造崇德向善氛围。在“文明南昌县”微信公众号设置“昌南正能量”“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专栏,集中宣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三)运用红黑榜积分,引领乡村善智达情。以16 个乡风文明示范村为突破口,采取积分与红黑榜相结合形式解决乡村“大问题”。一是量化评议指标。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量化评议指标,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积分,评议范围涉及道德、家庭文明、环境卫生、支持村委会工作、文明行为等方面。二是定期公布“红黑榜”。示范村每月在村庄醒目位置设立道德“红黑榜”,每月定期公布人员名单,红榜人员一般20~30人,黑榜人数视具体情况定,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积分兑奖励。按每次红榜名单人员积1分,全年每分可以领取10元等额礼品,推动解决乡村“大问题”。幽兰镇东田村累计发布红榜420人次、黑榜129人次,约定全年有5次及以上“红榜”名单人员被优先推荐参加上级表彰,全年有5次及以上“黑榜”名单人员取消一切政策外帮扶待遇,一旦上“黑榜”名单必须登上下次“红榜”才能撤销。
(本文系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