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拖县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布拖县是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全县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90个村,总人口21.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5%,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县。
(一)独特自然条件影响下的种植养殖多样性。布拖县差异性明显的物候条件,造就了其丰富的种植养殖结构。全县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水稻、小麦;特色农产品有花椒、中药材等;养殖业有鸡、生猪、黑山羊等。
(二)流动性弱造成相对单一的生产合作模式。布拖县的产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2014年前,全县无规模化种养基地,无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规模小,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特产品市场培育程度低,销售渠道不畅,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商品率低。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传统种养业上。
二、布拖县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路径优化与观念转变
近年来,布拖县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全面帮扶,产业发展格局也进一步打开,农民的生产行为习惯和发展观念也逐步转变。
(一)政策宣导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借助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产业特点,布拖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起特色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一是聚焦全链发展,全力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立足全县天然草地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等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价值,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推动畜牧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形成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聚焦错位发展,全力做大特色种植产业。发挥气候、品种等比较优势,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马铃薯、高原蔬菜为重点,加快推进高原错季蔬菜标准化种植,将布拖马铃薯等农产品发展成知名品牌。
(二)外来企业主体带动下的产业合作模式升级。布拖县积极对接外界企业,通过产业选择、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思维。一是精准对接。依靠佳能达攀西药业公司的发展带动,形成“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综合模式,利用当地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帮助当地农户走出传统的散户销售模式,大大降低了不确定风险,提升了种养收益。二是授之以渔。积极对接当地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支持服务,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培训,通过手把手传授种植方法,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增产增收。在养殖方面,七庆农业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养鸡技术优势,积极培育当地有意愿的农户,传输养殖技巧,带动当地农户自我发展,提升脱贫后的自主发展能力。
(三)区域内多主体带动下的自主、开放式发展理念。布拖县在政府和市场的多重支撑下,不仅打开了特色产业发展的通道,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农民的经济发展观念。一是当地政府、基层干部引导下的行为转变。在政策的支撑下,布拖县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帮扶机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行了规范和引导,通过村支书、党员带头种养新品种的行为,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迈出创新发展的第一步。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观念引导。随着市场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布拖县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的组织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工、就近务工等方式,让农民对市场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经济效益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三是开放市场下的行为转变。依靠特色农产品、乡村生态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资源兴起了一大批农村“网红”,解决了当地长期存在的信息闭塞问题,拉近了农民与市场发展的距离。
三、布拖县产业内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布拖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地产业发展受到较强的文化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发展“惯性”。
(一)不合理消费结构的影响。在一些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下,容易产生一种非正式的行为约束。调研发现,有些村里往往会在节日期间宰牛宰猪,并有摆排场、比阔气的现象,有的家庭甚至贷款借钱也要大搞排场,导致了个别群众赚钱还债的现象。这使部分群众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压力更大,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发展观。
(二)“等、靠、要”思想存在。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都得到倾斜投入,但是也产生了少部分群体的“等、靠、要”思想。如在技术培训方面,很多脱贫户更倾向于简便、可操作的帮扶模式,对技术培训的主动性不强。虽然企业有意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但是部分农民倾向更为简便的模式,影响当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发挥政府职能和财政资金的引航作用。结合当地“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要因地制宜、紧跟市场,选择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动员农民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对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此外,还要加强脱贫地区的人才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发展观念转型和专业技术提升。
(二)发挥“三治融合”的引导作用。结合现代经济发展宏观趋势,发挥村民自治对脱贫地区的引导作用,对传统的不良习惯和观念进行约束,如对高额婚丧嫁娶等现象制定监督管理措施,规范农民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行为。
(三)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的各类帮扶项目,发挥好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能人的联结和带动作用,通过与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对接,为农户和市场搭建桥梁。同时,通过积极培养村内优秀带头人、返乡创业人才、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等群体,让农民看到身边的发展致富样板,促进其经济观念和行为发生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