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忙“三夏”
时间:2023-04-11 18:45:38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董桂珍 邱孟根 成节荣 字号:【

  “三夏”时节,苏北平原一片繁忙麦收景象。在马达欢唱声中, 6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只用1天时间就收割完500亩小麦。晒得黝黑的老王站在田头,笑得合不拢嘴,大声对笔者说:“今年麦子又获得大丰收。”

  “怪”招换来好收成

  老王名叫王江穆,今年60岁,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笃硕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提起今年的好收成,合作社社员们纷纷打开“话匣子”:今年麦子生长前期天旱,后期又遇到干热风,能获得这样的产量,受益于老王的两大“怪”招。

  第一个“怪”招是麦子旱了不浇水。自去年冬天就一直很少下雨,到了小麦生长关键期,周边农户纷纷想方设法给麦子浇水,可老王不为所动、愣是不浇,结果麦子长得反比浇水的麦子好。老王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一带的土质为黑黏土,土壤透气性差,加上地下水位高,如果浇水多了,土壤过于湿黏,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影响长势。

  第二个“怪”招是晴天撒尿素。小麦拔节前需增施一次拔节肥,但今年一直天晴无雨。在一个晴天,老王找来撒肥机,给麦田撒尿素。这一“反常”举动引发的议论声还没平息,当天夜里一场春雨如期而至。原来老王天天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坚信天气预报的科学性。乘着这场春雨,老王的小麦“吃饱了”也“喝足了”,自然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大伙这才恍然大悟,老王的“怪”招其实就是科技种田。

  水涨船高效益增

  麦子收完了,效益怎么样?老王算起了效益账:今年气候异常,产量比去年略增实属不易。今年的农药化肥价格上扬,成本每亩增加大约100元,但今年小麦收购价格上升为1.5元/斤,每亩可增收170元,再加上国家又下发了专项种粮补贴每亩27元。综合算下来麦子每亩效益反而增加了97元,500亩小麦比去年增收48500元,亩均纯收入415元。老王乐呵呵地说,仅夏季纯收入就有22.1万元,有上级政策扶持,农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种地种出新花样

  麦子丰收了,夏种怎么种?老王与合作社一班人早合计好了:不随大溜、敢试敢闯,多元种植、以销定产,实施“初恋‘五彩米’、情定‘桂花球’、联姻‘有机米’”种植计划。

  初恋“五彩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合作社加强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所联系,积极引进优质食味性水稻品种,瞄准高端市场,适时引进试种紫米、绿米、黑米、胭脂米等特殊功能稻米,先在50亩地里小范围试种,结合特殊消费群体培育,逐步开发高端市场,培植新的主打品种,形成新的增长点。

  情定“桂花球”。2019年,老王从陕西引进了曾经红遍赣榆的水稻品种——桂花球,生产出的“苏光”牌桂花球米远销上海、南京、烟台等大中城市,广受客户好评。由于市场前景好,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合作社种植的高端品种,今年已种植200亩。

  联姻“有机米”。在种植功能稻米和“桂花球”的同时,老王选择口感好、适销对路的南粳58(赣榆香米)、华粳5号和南粳9108等有机米系列品种,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分别种植240亩、130亩和80亩,作为合作社的当家系列品种大面积种植。

  庄稼汉专爱“攀高枝”

  合作社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土地产出率比普通农户高出30%以上,老王种地在当地出了名。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老王在科学种田的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一是爱“交友”。老王是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常客,只要有新品种新技术的相关信息,他便及时登门求教,许多农业专家都成了他的朋友,合作社的田间地头成了专家的试验场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基地。

  二是爱“充电”。各级举办的培训班上都有老王的身影,主动学习农业技术、专业技能,学习党的农业农村政策,把握农业农村动态信息。他还有个植保高招——给庄稼“喝”糖水,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法宝”。以红糖兑药防治病虫害,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又提高了防治效果。起初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用过以后信服了,周边农户纷纷效仿。多年来,合作社送检的农产品农药残留几乎为零。

  三是爱“时髦”。合作社注册“苏光”牌商标,打造桂花球米知名度,与区、镇农业推广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推广水稻秧盘育秧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苗全苗壮。通过与植保飞防合作社联手,用无人机大范围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了重复用药,降低了农药残留,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四是爱“显摆”。每年各级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老王是逢会必到的。通过参展,既推介产品,又了解新品种及市场动向。他的“苏光”牌桂花球米在2020年荣获第三届连云港优质稻米评鉴会金奖、江苏省第五届“前黄”杯优质稻米银奖,他本人荣获2022年江苏省“苏米工匠”称号。

  “土专家”胸怀大梦想

  当被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老王说,“三农”政策好,让新农人有了施展本领的天地,合作社才日益壮大。要尽己所能,引领更多的农民兄弟种地打粮、发家致富。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是提高了周边村民收入。当地每亩耕地流转价格通常在800元左右,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却按每亩1220元支付流转费,让农民群众、村集体都受益。现在老王所在村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全村50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转向二三产业获取务工收入。甚至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也加入了劳务大军的行列,每天到市区维护花草,做城市的“美容师”。

  二是推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设施、技术优势,为周边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合作社还发挥育秧育苗技术、设施优势,为小农户提供水稻机械化育秧及黄瓜、茄子、辣椒、丝瓜等蔬菜育苗服务,仅代小农户水稻育秧就达200亩,实现了共赢。

  三是开展技术指导。随着老王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周边农户及种粮大户遇到技术难题都向他求教,老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接受他指导的种植面积达3000亩,包括6个家庭农场、15个种植大户、3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老王和合作社正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实践着“多种地、种好地,多打粮、打好粮”的梦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农经中心、赣榆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