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宅改”文章 撬动乡村振兴
时间:2022-03-02 19:30:40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为重点,坚持先破后立、稳慎推进,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着力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南谯路径”,初步形成了可复制、能推广的阶段性制度创新成果。

  “三带动”释放宅改活力

  制度带动,释放“改革活力”。南谯区围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宅基地审批机制,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等六方面,出台《南谯区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暂行办法》等10项规范性文件,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成63个涉农村(社区)村民理事会新(重)建工作,制定16个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细则,完成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确权颁证。同时,研究制定宅基地基准地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宜居乡村更新试点、跨集体经济组织保障、宅基地区位竞价等配套政策,推动改革有序实施。

  管理带动,释放“组织活力”。一是坚持“底”要摸上来。南谯区农户总数7.2万户,已完成房地一体权籍调查3.8万户,宅基地面积12084亩,房屋面积9594亩,户均宅基地面积222.6平方米,户均房屋面积176.76平方米。其中,一户多宅1910户,占比5.3%;宅基地超面积1.84万户,占比51.1%;闲置农房和宅基地4949户,占比13.8%。二是坚持“证”要发下去。全区财政配套640.05万元用于保障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区8个镇、70个行政村(社区)约1177.7平方公里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影像成果已形成,已发证11366户(宗)。三是坚持“地”要批下去。南谯区实现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多审合一”“一个窗口办理”,压缩审批时间,简化流程审批。全区共完成新建审批132宗(含退出后异址新建89宗)、原址翻建67宗。四是坚持“责”要追上来。建立“镇专管、村协管、组网格”的监管机制,配备镇专管员8名,村协管员63名,网格员411人,实现日常监管的全区域无缝对接。同步开展农村违法违规建房清理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处理农村违法违规建房31起。

  问题带动,释放“策略活力”。由于宅基地使用年限的无期限性、潜在增值性、无偿取得性,“一户多宅”、面积超标、非本集体成员占用宅基地以及违法违规占地建房等问题比较突出。南谯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制定《南谯区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暂行办法》和有偿使用细则、自愿有偿退出细则等。在此基础上,章广镇和施集镇分别制定了镇村级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细则,村“两委”和村集体对村域内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建档立册,依据相关办法细则处理。目前,章广镇村集体引导3户“一户多宅”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3100平方米。

  “三创新”确保农民户有所居

  创新机制,探索跨村配置,确保农民“有的住”。南谯区积极稳妥探索跨村跨镇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实现路径,出台了《南谯区农村宅基地跨村跨镇保障及区位竞价暂行办法》及整套程序。施集镇在遵循“无偿取得、一户一宅、面积限定”的基础上,率先在施集镇李都郢村民小组探索实行择位竞价,允许村民在本组本村无偿取得、跨村跨镇有偿取得宅基地,实现农民有序流动和居住地多样选择。

  创新模式,打造新型农村居住区,确保农民“住得好”。南谯区以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农村居住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农民主体、村组主导、统筹整合”的改革思路,通过叠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项政策,建设了一批新型农村居住区。章广镇元松村积极探索“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置换”建设新型农村居住区的改革路径。目前,该村已有89户参与宅基地置换统建。

  创新路径,坚持多模式盘活,确保“地能用”。南谯区在“两闲”盘活利用中,创新宅基地使用制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探索“两闲”盘活发展农旅、康养“旅游模式”,“两闲”盘活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模式”,“两闲”入股开发农耕文化实景体验场、非遗传承展示展演基地“教育基地模式”等多种模式,激活了“沉睡资产”,释放了改革红利。

  “三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与打造宜居乡村相结合。南谯区紧密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宜居乡村更新试点工作,凝聚改革合力,落实改革举措,探索出一条引导农户“置业+产业+就业”建设宜居乡村的改革新路径。一是分类“置业”。围绕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依法享有的宅基地权益,结合农户家庭实际需求,以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保留资格权退出、宅基地置换三种方式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目前全区有496户农户退出宅基地,腾退宅基地面积约783亩。二是共建产业。在符合村庄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按照“宜建则建、宜农则农、宜绿则绿”的原则,对农户退出的宅基地进行有序整治,并通过就地再利用、调整再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确保腾退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本地农民建房、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需求。三是稳保就业。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居住在新社区、就业在家门口”。目前已谋划村企联建劳务合作项目11个、工业类项目5个,累计投资超6.5亿元,带动1.5万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月均增加工资性收入3500多元。

  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南谯区实行购置商品房补助、子女优先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保障、农民自愿进城落户后可继续享有原村集体资产分配收益的三大优惠保障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有序退出宅基地向南谯新城集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与推进乡村治理相结合。南谯区在推进宅基地退出、打造新型农村居住区过程中,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通过村民民主推选代表成立村民建房理事会,协调社区建设规划、农民选房、配套设施及工程质量监督、调解村民矛盾等一系列工作,以村民协商自治形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安徽省滁州市农业农村局、滁州市南谯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