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时间:2023-04-11 23:37:38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

  “初步来看,《规划》实施情况良好,成效显著。”吴晓表示,《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的22项指标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3项约束性指标实现规划目标;其他预期性指标进展顺利、符合预期。59项重点任务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等,均已稳步落实、落地见效。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中,数字农业农村工程、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农村就业岗位开发行动等扎实推进、效果明显。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稳定繁荣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上渐次展开。

  乡村振兴开局好起步稳

  吴晓介绍,五年砥砺奋进,乡村振兴未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领域硕果累累,乡村振兴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

  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不同类型村庄协调有序发展,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加快形成。

  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6个百分点。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初步形成。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

  乡村文化蕴育新风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培育,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不断涌现。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连续5年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累计认定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民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

  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加快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比例达到95.6%。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深化,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

  饭碗装好“中国粮”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规划》实施中,我们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吴晓表示,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裕、市场稳定,与国际粮食市场大起大落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近两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曾衍德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两”。“两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两辅”,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保障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两个积极性;“两化”,推进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促进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有把握。”曾衍德表示,今年粮食结构持续优化,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夏收油菜籽产量连续6年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8.5%,提高1.2个百分点。

  曾衍德介绍,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规划》实施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硬任务。通过衔接扶持政策、聚焦重点群体、突出重点帮扶、抓实产业就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在衔接扶持政策方面,曾衍德表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增加到1650亿元,东部省份财政援助资金超过220亿元,选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

  聚焦重点群体和重点帮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截至8月底,超过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西部10个省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政策予以倾斜支持。

  抓实产业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832个脱贫县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今年力争达到55%。”曾衍德说,“今年小额信贷新增发放570多亿元,惠及130多万户。截至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57.7万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乡字号”“土字号”成金招牌 “吃得饱”转向“吃得健康”

  “《规划》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摆在重要位置,突出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曾衍德表示,五年来,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传承发展。

  截至目前,农村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5,新增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累计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673个,遴选推介乡村特色产品2438个、乡村工匠662个,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

  曾衍徳表示,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主要通过持续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持续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持续提升农村就业创业质量、持续建设集聚融合发展平台等措施,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资金、土地、人才向乡村集聚、向主导产业集中。曾衍徳介绍,2021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4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以上;建设产业融合高地,目前已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09个农业产业强镇、30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同时,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发展。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累计认定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培育家庭农场390万个、农民合作社222万家,还通过健全订单农业、利益分红、股权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曾衍德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规划》对此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五年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绿色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业资源保育能力稳步增强,农业产地环境保护能力稳步加强,城乡居民绿色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数据显示,我国专用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占比逐年提升,优质畜产品、水产品供给增加;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4.7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六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一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得到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曾衍德介绍,各地各部门聚焦《规划》部署,通过节约资源提效率、源头减量控污染、系统治理优生态、全链提质增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曾衍德表示,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也是重要方面。对于控制污染,重点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5800多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此外,274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田园生态系统。

  “游燕”归乡“头雁”领航 乡村振兴可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近年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促进人才返乡、下乡、兴乡。

  曾衍德介绍,五年来,4万名援藏援疆援青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8.6万名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纳入高职扩招范围,1120万人返乡下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累计培育了高素质农民400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1万人,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关于做法,曾衍德说:“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四个方面,健全人才入乡机制引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育才、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留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才。”

  首先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人才入乡返乡的束缚。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将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一线的实际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有计划地选派县级以上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适当放宽职称评审条件。

  其次,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人才。大规模培育高素质农民,分类培养种养加专业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治理骨干力量,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完善农民培育支持政策,支持农民按需培训、应训尽训。

  此外,从提升设施“硬条件”和优化政策“软环境”两个方面留住人才。建立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保持定力和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吴晓指出,《规划》的顺利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继续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本刊记者陈娜整理)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