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季皆观景的绿色生态农场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淑香 字号:【

  黑泥绿丰家庭农场位于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大淜村委会小淜自然村,莲花湖水库旁,当地降雨量偏少,属北亚热带偏北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春恒温,适宜冬桃和祥云红梨种植。2003年,在禾甸镇经营店铺销售农业机械15年的本村村民张啟福,通过对云南红梨做了初步市场调查后,承包了村组集体黑泥箐350余亩荒山,投入100万元,创建了黑泥绿丰家庭农场,16年的时间,共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昔日荒山被打造成了林果面积达280亩,水产养殖水库面积50余亩,春天赏花、夏季垂钓、秋天采梨、冬季摘桃四季皆景观的观光生态农场。该家庭农场2014年7月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同年被评为州级示范家庭农场,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加大投入,筑牢发展基础。在荒山上发展林果业,首先要解决土地整理及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其次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问题。2003年建立之初,350亩荒山长满干枯的杂草和桉树,经过挖掘平整,农场共建成二型水库一座(蓄水量达800万立方)、水库水产养殖面积50余亩、深机井一口、高位水池一个(可蓄水500立方米),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管网设施全覆盖,基本完成了水、电、路一体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农场交通便利,大型运输车辆可直达农场,水果园区布局规划合理,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2018年又建成250立方米保鲜冷库一座,基本实现了种养一体化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逐年扩大经营规模。农场主张啟福广淘种植技术,2003年试种了10亩红梨、20亩冬桃和15亩核桃。2008年以后水果进入挂果期,因水果皮红、色艳、汁多、肉嫩、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红梨市场价值一路走高,亩产值最高达到3.6万元。有了经济效益后,农场又以市场为导向,逐年扩大经营规模。目前种植规模达到280亩:其中冬桃65亩、云南红梨100亩、桉树100亩、核桃15亩以及水产养殖面积50余亩。2020年农场销售收入达450万元以上,实现净利润90多万元。

  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为保证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使用秸秆堆肥还田技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保墒,同时通过套种经济作物来以山养山,减小资金投入压力。在果树种植初期,在果园套种玉米、黄豆、百合等农作物,亩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最多年份可增收10万元。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在果园里发展林下养殖,共养殖土鸡、鸭、鹅约500多只,同时利用清理出来的杂草、掉落的烂果和套种的玉米在果园外圈养山羊80多只。发展生态养殖,既清理了烂果、杂草、害虫,实现了生态种养,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还通过养殖业年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实现既生态环保又丰产丰收的双赢效果。

  科学种植管理,提升水果品质。农场逐年投入资金购建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和滴灌、新型植保无人机等基础设施,种植区的土地规划为条行地,便于排水、浇灌、机耕等管理作业。农场间伐种植果树,按季节合理修枝疏果,保障果树通风透光;科学防菌防虫,禁喷农药,采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式除虫;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和滴灌,科学浇水施肥;及时采收,合理晾晒。通过生产各环节的科学种植管理,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提升了农场果品的品质。

  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近几年祥云红梨和冬桃价格下滑、产品销售困难的实际,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2018年注册了“黑泥绿丰”家庭农场商标,目前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绿色“黑泥绿丰”品牌。农场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在不断扩大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对水果进行包装销售,实现了多渠道销售模式。通过网络销售和采摘销售,销量每年在15-20吨左右,销售价格比在市场销售价提高一倍以上,通过拓展营销渠道,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种养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场利用区位优势以打造一个集观光、采摘、垂钓、养殖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综合性生态家庭农场为目标,利用现有农田建立绿色水果种植和禽类养殖基地,让游客亲身感受采摘水果、捡拾禽蛋的快乐。为常年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创造一个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修身养性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环境。

  推广示范效应,带动周边群众致富。黑泥绿丰家庭农场种植的冬桃和红梨品质优良,是中华冬桃和云南红梨示范园生产基地。采取“家庭农场+小农户”的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通过苗木培育、种植技术指导等具体方式,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冬桃和云南红梨农户50户,面积1000亩,直接带动增加收入1000万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