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 苑体强 徐 刚 付 姓 字号:【

  编者按:2019年12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在全国确定了115个县(市、区)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试点示范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各地将推进试点示范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序推进工作,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新模式。本期我们特聚焦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从中总结分析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供读者参考借鉴。

  在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晓康驿站,村里依据考核积分给贫困户兑现生活物资,将单纯的“给钱给物”转换为“积分奖励”,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罗坊镇东边村,全镇“两资清理”督办牌上,一张表格清晰地展示着各个村庄整改问题合同的情况,这是渝水区开展的“党建+两资清理”工作,为乡村营造了公平正义的风气。

  在良山镇下保村,一位厨师正忙着准备午餐,有清炒茄子、辣椒肉片、米饭。这是渝水区发展的公益事业“党建+颐养之家”,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

  ……

  一幕幕生动的乡村治理图景,是渝水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真实写照。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渝水区委书记李虹告诉记者,渝水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特别是2019年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系统谋划和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党建+两资清理”“党建+颐养之家”“党建+晓康驿站”“党建+商会”等多种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路子,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提高了乡村善治水平。

  “两资清理”,为乡村治理“强根基”

  “以前村集体资产资源性收入一年才2万元,现在有106万元,大家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多收益。”人和乡观下村党支部书记彭春生直呼想不到。

  长期以来,渝水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总量大,但签约、经营、管理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地方资产资源经营管理成了一笔“糊涂账”。

  为了解决这一阻碍乡村振兴的顽疾,渝水区自2020年5月,把“党建+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简称“两资清理”)作为乡村治理的头号工程,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区委区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党建+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渝水区“两资清理”工作指导意见十二条》,在全区17个乡镇(街道)和182个行政村全面推进,重点整改乡村两级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在发包过程中存在的租金明显不合理、拖欠租金、层层转包、期限过长、违规变更用途等现象。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协议内容不规范、村民思想认识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两资清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有着3007人的水北镇南陂村,在摸清底数后就一度陷入僵局。“村民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愿退出自己占有的资产资源。”南陂村党支部书记张春保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总归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他们认为首先要发挥村“两委”干部的示范作用。“当时村‘两委’委员刘志华身先士卒,第一时间站起来,主动要求将自己承包的水库移交给村集体。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后,不少村民认为这次动真格了,之前态度坚决的‘硬骨头’们也有所松动。”

  紧接着,南陂村趁热打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清理对象分为四类分步推进。第一步就是村“两委”干部,第二步涉及的党员,第三步乡村干部直系亲属,最后延伸至所有群众。加上还有区级协调的律师事务所驻村指导,利用法律途径追缴欠款,工作越来越顺利,全村共规范合同47份。

  南陂村是渝水区开展“两资清理”的一个典型案例。据了解,目前,全区所有问题合同已整改到位,所有规范合同全部录入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平台,全区合同期内累计增收10543.59万元。2020年每个村都能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随之而来的是村里矛盾纠纷少了,群众心气也顺了。

  渝水区委副书记、区长邹家洪说,“两资清理”不仅能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密切了干群关系,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对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颐养之家,为乡村治理“凝人心”

  “很方便,天天睡到六七点钟起来,洗个脸刷个牙就过来吃早饭。”“比儿子儿媳都要好,儿子儿媳就算有钱给你,你要自己去买来吃。”“没有哪个时代有现在过得好。现成的、热乎的,还合口味。”

  记者来到良山镇下保村的颐养之家,看到老人们都坐在厅堂里等待用餐,聊起现在的生活,他们显得很开心。

  近年来,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子女的“心病”,社会发展的“难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渝水区从2016年起,由组织、民政部门共同推动“党建+颐养之家”建设,“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能让党建工作在基层找到有效抓手,”渝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菊花向记者介绍说,“因为老人安心、子女放心,党组织更能在基层深得民心。”

  早在2013年下保村就成立了老年人“颐养之家”,以每周3-5天的频率,开展乒乓球、跳舞、棋牌等活动,让全村老年人免费吃顿中饭。2016年渝水区启动“党建+颐养之家”工作以来,下保村又利用老支书捐助的闲置民房,对颐养之家进行升级改造,让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在这里享用一日三餐。

  来到厅堂隔壁的厨房,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分装餐盒。老人们都在厅堂为什么还要把饭盒密封起来呢?下保村党支部书记胡云华解释说,村子比较大,有的老人距离较远或者行动不便,就得送餐上门,“现在我们有1个标准点和4个配送点,每天工作人员都要送40份饭,就是要让66位入家老人都有热饭吃。”

  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热乎,钱从哪里来?胡云华说,每月老人交200元,市、区两级各支持50元,算下来一个老人一天的餐费在10元左右,基本能维持运转;再加上党员、商会、新乡贤、驻村企业负责人也会捐款捐物,还能时不时改善生活。记者看到颐养之家的好人榜密密麻麻地写着喻水根捐款10000元,良山商会捐68箱牛奶、8袋大米、2袋食用油……

  在解决吃这个根本需求后,下保村还以晓康诊所为平台,为入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做体检,真正让老人找到“家”的感觉。

  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还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像下保村这样能提供吃住、医疗等服务的颐养之家已在所有行政村遍地开花,共建成397个,用餐总人数5803人,老人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许多入家的老人都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帮手,颐养之家为乡村治理凝聚了更多人心。”渝水区副区长黄志斌说。

  积分换物资,为乡村治理“增动力”

  良山镇白沙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千年古村。2019年5月渝水区开始在白沙村探索试点“道德积分银行”。

  一开始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村民盛绍羊心里犯起了嘀咕:“做好人好事就有奖励,是不是真的?”但出于好奇,他还是领了存折。

  为了确保“道德积分银行”规范运行,白沙村制定了积分条例和兑换办法,从“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积学”7个方面设置了46个积分、扣分项目。每个月村道德评议委员会都会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储户家中评分,并召开评议大会,公布积分情况。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行,盛绍羊看到道德评议小组确实在行动这才相信。后来有一次他到颐养之家厨房帮忙洗菜、分菜,获得了积分,就更加积极地参与村级事务了。

  一分等于一元,每个季度兑换一次,最近,盛绍羊又把积攒了几个月的50多分兑换了牙膏、洗衣液等日用品。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种形式很好,乡亲们得到了物质奖励,村子越来越干净,邻里间也越来越和睦。

  白沙村每季度还根据评议结果开展一次“光荣榜”“警示榜”“进步榜”评议会,年终再开展一次模范评议大会。在2020年度道德积分银行表彰大会上,盛绍羊又获得了表扬。

  据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春介绍,目前,白沙村“道德积分银行”共有161户开户村民,登记各类好人好事5800多件。曾经好勇好斗的多、强揽强阻的多、打牌打罗的多、信神信教的多的“四多”村变成了生态优美、经济富美、村庄秀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的五美村。目前,“道德积分银行”正在向全区各乡镇推广。

  为了推动扶贫扶志工作,2019年渝水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晓康驿站建设。与道德积分银行类似的是,同样需要用积分才能换物品,只不过适用对象是贫困户和低保户。

  几个月后水西镇马洪村贫困户张永交就拿着积分卡到村里的爱心超市用85分换了洗洁精洗发露、牙刷、香皂:“没有花一分钱,都是平时表现积分得的奖励。”这种“劳动表现挣积分,积分累计换物品”的方式,令贫困户们感到新鲜和高兴。

  据了解,晓康驿站根据当时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份专属他们的积分标准套餐。每月正向加分项目总分为100分,反向减分项包括等靠要、破坏乡风文明、消极配合工作。各村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村书记、扶贫专干等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上门打分,评分结果上榜上墙,激发贫困户荣辱感。

  为了保障晓康驿站正常运转,2020年,市、区两级按每户贫困户800元的标准对晓康驿站予以补助,商会、帮扶干部也会适当进行帮扶。目前,结合乡村振兴,渝水区已有79个村将“晓康驿站”服务拓展至“边缘户”和一般农户,减少返贫致贫风险。

  渝水区委副书记潘丽云认为:“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可以为自治和法治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使乡村治理事半功倍。”以德生“金”,以善易“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等方面变得“讲究”起来:柴草和农具堆放得整整齐齐,家禽开始圈养,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事务。

  “党建+商会”,为乡村治理“聚合力”

  走进水北商会,刻有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新余考察时重要讲话的一块匾让人眼前一亮:“要鼓励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农村建设。我听说,新余市渝水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成立民营企业家商会和在商会建立党组织,把本土民营企业家组织起来,参与新农村建设,得到企业家认可和农民群众欢迎……”。

  历史上,渝水区水北黄坑商贾隶属江右商帮,主要从事布匹、粮棉生意。改革开放以来,在渝水这片土地上更是涌现出很多农民企业家,他们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和力量。

  “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才能让乡村更美好。”李虹对于推进乡村治理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为充分引导好、利用好这支队伍,2012年,水北镇成立了江西省首家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并在区党委指导下成立商会党支部,渝水区派驻党务专职干部任商会党委副书记。如今,商会不再局限于企业抱团取暖,而是在党委的“领导、引导、服务”下,抱团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捐资助学等。

  此后,渝水区在全区所有乡镇中推广以水北商会“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党建+商会”模式,并在此模式基础上,探索组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为农民企业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抱团发展、回馈故里搭建了有效平台。

  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积极在新农村建设、传播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作用。40多名水北商会会员捐资850多万元,设立“农村居家养老基金”,用基金增值收入建立27个“颐养之家”。目前,商会共为颐养之家捐款捐物3569.8万元。

  孟子曾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渝水区顺应社会发展,主动回应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破与立之间寻求平衡,既大刀阔斧斩除顽疾,又在润物细无声间树立新风,通过凝聚社会力量,让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走进农民心坎里,不断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这里的乡村治理图景会更加靓丽!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