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蜜哥”名叫刘天普,是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群福村的地道“山里人”,2012年他返乡研究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古法养蜂技术,2015年成立南郑土蜜哥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采用悬崖引种、基地养殖、线下直营、线上销售的“合作社 +公司+农户”运营模式,实现了农业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和创业精英,是陕西土蜂养殖业领军人物之一。
发现商机,毅然返乡创业
25岁那年,刘天普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和妻子一起开办了小餐馆。靠着骨子里的朴实和厚道,小餐馆的口碑和生意越来越好。逢年过节,刘天普总会带点家乡的特产,大米、茶叶、腊肉、蜂蜜等与朋友分享,最让朋友们喜爱的却是自己村里产的罐头瓶随便装来的深山百花蜂蜜,朋友们不仅夸赞蜂蜜口感好,还对蜂蜜的土法生产过程产生兴趣,甚至有的人驱车千里,专程来村里游玩购买。后来随着口碑的传播,不断有人向他求购,但终因村里蜂蜜产量有限,没能实现,这让刘天普萌生了回山养蜂、把百花蜜卖到大城市的想法,认真思考后他认定这就是商机。2011年底,刘天普下定决心养土蜂生产百花蜜,毅然卖掉房子,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
历经艰辛,依然痴心不改
回到家乡,刘天普请教老蜂农、制作蜂桶、选择场所,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土蜂的生活习性,空旷的山林布满了他的脚印。2013年秋天,他即将迎来回乡创业后的首次收获——采蜜。然而,当他来到养殖基地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基地一片狼藉,蜂桶被全部掀翻破坏,蜂盘被咀嚼破碎,蜂蜜倾落一地,刘天普瘫坐地上,一年的辛苦和多年的积蓄被成群的野猪一夜归零。知道这件事后,妻子和朋友们都劝他放弃养蜂,但倔强的刘天普一滴泪没掉,第二天,他带着妻子又来到基地,打扫“战场”。他说,只要坚持,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带着这份执着和倔强,刘天普多方筹措资金,第二年将蜂桶挂在了一处地势险峻高度在100多米的悬崖上,并把家搬到了深山基地,这次他要看住自己的汗水成果。
苦尽甘来,共谋发展
解决了野猪危害,2014年秋天,刘天普采收了回乡两年来的第一批蜂蜜,依靠原有的人脉和口碑,纯天然的深山百花蜜很快便销售一空,虽产量不大,赚钱不多,但这样的成绩让刘天普备受鼓舞、兴奋许久。冷静下来,刘天普思索,怎样才能提高蜂蜜产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百花蜜卖得更远?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蜂农过上好日子?刘天普想到请教区里派来的驻村干部,驻村干部告诉他,解决困难的出路就是扩大规模、依靠网络、抱团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区农经站可以帮他。很快,刘天普联系了农经站,在农经站同志的带领下,刘天普参观了汉中市及附近县区发展较好的合作社,经过考察,刘天普下定决心,成立自己的合作社。
阔步前进,践行初心
2015年,刘天普联合朋友五人,吸纳社员38人,共同出资300万元,成立了南郑区群福村土蜜哥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在区农经站的指导下,刘天普带领社员建制度、设机构、定标准,建立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质量安全制度,技术培训制度等,设立生产技术部负责蜂蜜标准化生产、销售部拓展产品市场、财务部进行会计核算、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2017年,为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刘天普注册了“土蜜哥“商标,依托“互联网+”,融合线上线下,扩大营销网络,效益不断攀升,当年产值达 200多万。2018年,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刘天普注册成立合作社下属企业“陕西土蜜哥蜂业有限公司”。同年,刘天普发起成立了南郑区蜂业协会,担任协会副会长,整合区域土蜂养殖资源,建设养殖全产业链,搭建蜂农致富平台。
为助力脱贫攻坚,刘天普探索“新型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与50余户贫困群众签订技术服务和蜂蜜购销合同,免费为贫困户发放蜂种500余群,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培训青石关、牟家坝、徐家岭等9个村500余名贫困群众,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368 户贫困群众依靠土蜂养殖实现了脱贫。2017年“土蜜哥”合作社被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刘天普带领全社成员,积极抗疫,捐资捐物,在汉中市南郑区十届四次政协会上受到表彰。
这就是土蜜哥刘天普,一个有梦想、敢于坚持梦想的农民。
(作者单位: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