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有一家特殊的“时间银行”,这家银行不存钱、不存物,专门储存公益服务时间。村民参加过志愿活动可获得“时间币”,凭“时间币”可以兑换实物,或换取老人陪护、家政清洁、小孩托管等服务。借助“时间银行”,大余县村民的热情被点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浓烈起来。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的统筹推动下,乡村治理工作不断深入,一些围绕乡村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的破解办法被逐步提炼归纳,在各地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式方法,开启了“图”治新篇章,在绘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图景”上又添新彩。
运用清单制,权力套上“紧箍咒”
面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村干部每天忙于应付,没有时间精力谋划村庄发展、服务群众的现状,重庆市渝北区开出了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负面清单、证明清单的“药方”,明确了村级组织的主业、副业、红线。
而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及一些公职人员存在廉洁自律问题,从2014年开始就被一本小册子“限制得死死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从首创到完善升级,现在像交通规则一样明了,约束了村干部的权力,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探索如何有效发挥村级组织的治理效能时,一些地方创新性地将规范政府部门公权力的清单管理制做法引入到了乡村治理中,结合小微权力监管难和基层干部负担重等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乡村治理清单制典型做法。
作为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的重要抓手,清单制在推广运用中,有“两忌”。一忌将部门摊派任务制度化,二忌一味求大求全,忽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试点逐步完善清单内容,最终达到全面规范。
配套设施的完善是运用清单制的基础。只有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站点、服务信息平台等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了,清单制才能发挥实效。在推广运用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印发流程图、村委公示栏等途径,让农民群众知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变化。
借力数字化,按下治理“快捷键”
足不出户,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涉及公共服务的7类23项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实现村级证明在线、零距离、即时办。“指尖上的便利”源自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创建的“仁里集”云平台。
同样的便捷也在浙江省建德市发生。“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有反馈,真是没想到!”日前,建德市莲花镇莲花村的彭大伯通过手机上的“最多反映一次”小程序,反映庄稼地旁水沟太低影响灌溉的问题,迅速得到圆满解决。建德市通过阿里巴巴“钉钉”,将线下的工作转移到了线上,村民们不再需要来村委反映情况,村干部也能快速地将问题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尽管各地政府使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手段已有多年,但真正为村民用的平台不多。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数字化,将乡村治理数字化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作出部署,纳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创新信息化手段的函》,召开了全国乡村治理数字化专题研讨会,将创新现代治理手段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能激发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为鼓励实践中较为成熟、有一定基础的平台或企业参与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农业农村部先后与中国电信集团、中国铁塔公司、腾讯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各地运用“村村享”“铁塔视联”“乡村钉”“为村”等数字化平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相当于给村庄装上了智慧“大脑”,信息“跑路”代替了村民、村干部“跑腿”,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善治。首先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实现了职能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流程再造,打破了层级、部门间各自为政的壁垒。其次是减轻了基层负担,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基层延伸,实现村级事项在线零距离即时办,财务等重要事项在线公开,服务农民群众更便捷。
巧推积分制,凝聚乡村“正能量”
山东省荣成市为全市60万本地居民、14.3万外来人口、1.2万家企业、2.9万个体工商户,全部建立了信用档案,对邻里互助、好人好事、矛盾纠纷化解等77项行为给予信用加分,对不文明、不道德等192项行为给予扣分,以积分评比充分调动党员群众自主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而在江西新余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一家特殊的“道德积分银行”同样起到了点燃村民热情的效果。在下保村积分兑换超市,买日常生活用品不用钱,而是用“道德积分银行”里的积分。“道德积分银行”评议小组从孝、善、信、勤、俭等方面为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分。比如:子女在校得“三好学生”,积3分;拾金不昧达到一定数额,积3分;帮助照顾村里的留守老人,积3分;见义勇为是高额“奖励”,积20分。在积分制的激励下,村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实现治理有效须以“人”为核心,最终需要发动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实现协同治理。因其切合农村实际、简单易行的特点,凸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积分制成为创新“三治”结合的载体。近年来,自中央部署加强乡村治理以来,积分制被逐渐运用开来,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整治不良风气,吹响文明“冲锋号”
在农村,婚丧嫁娶是大事,然而近年来却在有些地方变了味儿,甚至出现了因婚致贫、厚葬薄养、“砸锅卖铁”随礼现象,为了“面子好看”,打工务农赚的钱都搭了进去。减轻人情负担、树立农村新风气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新期盼”。对此,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牵头制定了工作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在农村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中取得新进展。
房前屋后,没有鞭炮的碎屑;屋外室内,没有丰盛的酒宴……这是近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移风易俗第五巡查组的摄像机里记录的天台山镇南杜齐村的一场“极简婚礼”。“我媳妇没要一分钱彩礼,”新郎程会朋说,“我俩准备用省下的钱来经营化妆品生意,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
在青海省贵南县,参加婚礼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50元钱外加一条哈达,就参加了侄子的婚宴。”前不久,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村民索南太见证了侄子人生的重要时刻,要知道以前至少要1000元礼金和两瓶好酒才拿得出手。塔秀乡通过村规民约规定,彩礼一律不超过5000元,陪嫁由50头牛或100只羊,控制到现在的5头牛或15只羊以内,仅去年一年节约婚丧资金241.56万元。
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农业农村部从“积分制”“清单制”以及“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三个方面,分别归纳提炼形成了“三张图”——“在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一张图”“在乡村治理中运用清单制一张图”“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整治一张图”,供各地借鉴使用。
解决问题从“千根线”到“一张图”,村风愈发和睦;事务办理从“跑断腿”到“掌上办”,村居愈发便捷;婚姻嫁娶从“高攀比”到“节俭办”,村规愈发完善。一系列变化,正是对乡村治理“十四五”开局之年最有力的回答。相信未来,在延续着几千年璀璨文明的华夏土地上,进一步探索符合国情农情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治理规律和方法将被一一发掘,安然有序、和谐稳定的乡村图景将更加清晰,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