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示范县的示范经
时间:2022-03-03 02:05:0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牟晓平 吴彩鑫 张 钊 字号:【

  编者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这一年来,各地为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从政策完善、金融支持、用地安排、示范引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有效激活了家庭农场发展活力,涌现出不少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本期聚焦“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刊发一组稿件,以飨读者。

  近年来,陕西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发展,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农办等16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若干措施》要求,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自创建以来,省级强化扶持督导,市级狠抓落实推进,创建县区强化支撑保障,示范创建取得明显成效。首批创建的合阳县、志丹县、汉台区、汉阴县和丹凤县五个县区已通过了验收,呈现出理念美、产业美、运营美、环境美、带动强的发展新态势,有力促进了家庭农场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达9.5万家,家庭农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破解发展用地瓶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用地难是普遍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创建县区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五县区均成立了独立的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实现“县有中心、镇有站、村村都有联络点”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土地评估、入股策划、产权公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盘活资源资产,引导规模发展。合阳县引导农户“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租金动态适时调整”,全县流转土地30.98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25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0.5%;丹凤县开展“业务指导促发展”行动,指导家庭农场完成土地流转2620亩。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激发经营活力。各示范县区灵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志丹县制定分层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100万元,全县流转土地17.8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5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8%。

  完善金融支持措施。在家庭农场培育过程中,创建县区通过健全组织、保险覆盖、政策激励等,逐步增强金融服务三农功能。一是组织体系健全有为。五县区均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培育、管理、监测及示范农场审核申报工作;县、镇两级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志丹县还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强力推进。二是保险政策精准有效。丹凤县将家庭农场纳入农业保险补助范围,兑付涉农保险500万元;志丹县通过人保、平安等7家保险公司,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政策性农保并补助经费 30.6 万元。三是政策激励执行有力。汉阴县财政每年预算约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家庭农场评级奖补,累计投入资金852万元;丹凤县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志丹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贷款贴息。

  多维助力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如何用“科技+人才+品牌”的组合拳让农业强起来?一是搭平台,以科技提质量。合阳县应用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搭建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汉台区开发建设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手机APP和电脑PC端两种方式,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动态监管。二是强培育,让人才增效益。丹凤县创新各类人才培育形式,培训家庭农场主20场2160人次;志丹县把“农场主培养成村干部、村干部培养成示范农场主”作为硬指标,为家庭农场建设培育人才。三是亮名片,用品牌树形象。合阳县引导农场开展绿色有机和地标认证,擦亮合阳特色农业“名片”;志丹县创建“山地苹果”“志丹羊肉”等特色农业品牌;汉台区家庭农场新增品牌商标3个,农产品有效融入“味见汉中”公共区域品牌。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创建县区积极运用示范引领、典型带动、联合合作、新媒体营销等发展方式,不断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一是宣传推介,树典型促带动。汉台区2个家庭农场入选省级典型案例,“陕西农经”等6次宣传报道汉台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志丹县在《陕西农村要情》刊发“四路工作法”,并召开“最美家庭农场”表彰大会,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安康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汉阴县省级家庭农场典型案例。二是引导合作,增实力强辐射。合阳县成立了县级家庭农场协会(联盟),五县区均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多元营销,拓市场保增收。志丹县大力支持发展“互联网+”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电商;丹凤县引导鼓励家庭农场以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市场。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