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来抓,围绕“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总目标,按照“规模培育、规范管理、示范引领、创新发展、政策扶持”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施规模培育,聚焦主业壮队伍。家庭经营、以农为主、适度规模是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南京市认真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大政方针,紧扣家庭农场的内涵和外延,保障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过程中不偏离适度规模原则、不出现“非家庭化”“非粮化”现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家庭农场9435家。一是坚持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明确提出申请登记的家庭农场必须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固定劳动力不少于2人,农场收入应占到家庭收入的80%以上。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家庭劳动力均值2.11个,登记创办农场的农户收入90%以上来自家庭农场。二是聚焦农业生产主业。引导家庭农场聚焦一个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倡导“一业为主,兼具多种经营”,增强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全市家庭农场中,种植业类3788家、林业类123家、畜牧业类51家、渔业类4773家、种养结合类633家及其他67家,分别占比40.2%、1.3%、0.5%、50.6%、6.7%和0.7%;近90%的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经营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三是坚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区为单位,综合考虑各地资源条件、行业特征、农产品品种特点等,倡导发展经营规模在100~300亩的家庭农场,最大限度地获得最佳规模效益。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约116.3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3.2%,单个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23.3亩。
强化规范管理,主攻登记提质量。规范管理是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践中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规范注册登记。出台登记管理办法,健全完善认定标准,鼓励家庭农场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做到每个家庭农场登记认定“一户一档”、注册和淘汰“有据可查”。目前,全市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587家,占比达38%。二是规范“三簿”管理。推进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实行“生产销售记录簿、财务收支记录簿、培训登记簿”“三簿”制度全覆盖,健全完善家庭农场的生产、销售、财务、培训等各环节制度管理。全市实施“三簿”制度的家庭农场累计达到2600多家。三是规范服务指导。在部分地区试点建立家庭农场辅导员制度,从区农经条线选择熟悉政策的农经、农技人员,作为家庭农场的专职或兼职辅导员,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全市已建立家庭农场辅导员专家库,江宁区、六合区每个镇街配备2名家庭农场辅导员。
加强示范引领,打造样板增效益。开展示范创建是提升家庭农场整体发展质量、放大带动与服务小农户作用的重要手段。南京市重点开展三方面示范创建:一是开展三级示范农场创建。按照“自愿申报、择优推荐、逐级审核、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组织开展省级、市级、区级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发布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全市累计创建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53家,其中省级示范207家、市级示范181家、区级示范565家。二是开展示范集聚区创建。依托本市域内江宁休闲旅游、浦口苗木、六合蔬菜、溧水林果、高淳水产、栖霞果蔬等地方特色产业和22个现代农业主导型镇街,试点开展家庭农场示范集聚区创建,规划打造7个家庭农场示范集聚区,引导集聚区内家庭农场共建品牌、技术、劳务、管理、服务等共享共帮机制,放大集聚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开展“最美家庭农场”评选。按照“规划理念美、产业特色美、生产模式美、经营业态美、生态风光美、创业故事美”“六美”标准,组织开展全市“最美家庭农场”评选活动,首批评选出24家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最美家庭农场”,为全市树立一批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家庭农场发展样板。数据显示,通过家庭农场培育,特别是示范创建,南京市家庭农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富民增收作用不断放大,年内可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超过1.5万人,平均为每名雇工增收超过3万元,家庭农场经营户年人均收入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聚力创新发展,鼓励联合闯新路。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家庭农场发展培育的始终,让“创新思维”成为指导家庭农场发展的灵魂。一是理念创新。树立宣传动员优先思维,坚持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扶持等方式,增强农户发展家庭规模农业的主观意愿和参与热情。二是技术创新。支持家庭农场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使得家庭农场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取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全市家庭农场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以上。三是业态创新。依托大都市广阔市场,在抓好传统种养主业的基础上,支持家庭农场拓展功能业态,发展观光农场、休闲度假农场、创意农场等现代农场,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全市累计打造观光农场、休闲度假农场、创意农场等现代农场400家,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四是组织创新。开展全市家庭农场联盟创建工作,引导同类家庭农场联合抱团发展,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区全覆盖。鼓励条件较好的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业务协作,通过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农超对接、平台共享、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的生产经营合作体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强保障。发展家庭农场离不开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支撑。在政策扶持上,主要有“四个保障”:一是土地保障。利用市、区、镇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租金水平,保障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同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保障家庭农场合理用地需求。二是财政保障。市、区财政共设立家庭农场培育发展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在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产业项目申报、质量认证、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或倾斜。三是信贷保障。建立“金陵惠农贷”家庭农场扶持名录,2468个家庭农场可享受最高1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低利率的银行授信贷款额度。四是人才保障。实施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对青年农场主进行重点培养和创业支持;鼓励乡村本土能人、有返乡创业意愿和回报家乡愿望的外出农民工、优秀农村生源大中专毕业生以及科技人员等人才创办家庭农场,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全市家庭农场主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37.1%,从业经历为非普通农民的农场主占比高达54.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