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补齐共同富裕三农短板
时间:2022-03-01 07:52:2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高 鸣 字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接续奋斗目标。对标“全民共富”与“全面富裕”的具体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在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补齐“全民共富”在农民农村上的短板,特别是实现农民“全面富裕”的重要路径。

  不同于人民公社、乡镇集体企业等形式的传统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成员、兼具经济发展实力和联农惠农能力、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新型公有制经济形态。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集体意识、健全农民生活保障上的优势和作用明显,是带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第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相比传统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多样,除在本地开展农业等传统经营项目之外,还包括乡村文旅、跨区域合作经营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格认定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成员公平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提供了明确依据。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分红571.2亿元,比2017年增加39.0%。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各类乡村产业,将集体收益量化分红,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第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化农民集体意识、增强村庄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功能。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面对农村发展存在的“空心化”等问题,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益于营造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将增强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为达到共同富裕中“共建共富”的具体路径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发展农村道路、医疗、养老等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撑。持续缩小城乡间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距,是补齐共同富裕三农短板的重点和难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的地缘优势和组织优势明显,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要主体。2019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益性支出达718.0亿元,比2017年增加172.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益支出能力、补齐共同富裕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必然要求。

  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更充分地发挥其在补齐共同富裕三农短板上的重要作用,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共同富裕的制度和组织保障。针对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要加强对其指导与帮扶的力度,着力化解其在成员资格认定上面临的各类难题,确保2021年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改革的地区应当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做好前期改革工作的规范提升;注重发挥示范样板作用,持续探索可推广性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有益经验和有效模式,为其他地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补齐共同富裕短板提供发展思路与道路选择。

  第二,重点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目前,多数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经营性资产短缺的问题;部分集体经济组织仍有历史债务负担;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能人带领,人才短板亟需补上。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是要用好本地资源,加速产业融合。对农村闲置资产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出租等方式盘活经营性资产,立足本地区位条件和优势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文旅等新兴业态。二是要用好外部资源,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通过开展“飞地抱团”等方式,实现“弱弱抱团”“强弱互补”或“强强联合”,缓解本地面临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约束,同步带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三是强化人才支撑。畅通各类人才返乡入乡的机制和通道,让各类党政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能够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下得去”“用得好”并“留得下”。

  第三,健全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制度,构建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化、动态化的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及时防范与规避各类经营风险。健全完善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监督体系,确保集体经营收益分配合规合理、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由成员公平共享。加快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成员退出后资产处置办法等动态调整机制。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