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村民小组 打通“神经末梢”
时间:2022-02-27 23:03:27 来源: 作者: 字号:【

  编者按:近年来,铅山县通过激活村民小组(自然村),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工作执行难、宣传发动难、长期坚持难等问题,实现农村由“一处美”到“处处美”,“外在美”到“内在美”,“当前美”到“长远美”。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217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万,其中农村人口23万人。现辖17 个乡镇、1个服务中心、2个少数民族乡、162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近年来,铅山县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发现,导致各地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参差不齐、时好时坏、有好有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基层的治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凡是党建强、乡村治理能力好的地方,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因此,铅山县从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入手,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重心开展“微治理”,打通治理“神经末梢”,带动解决人居环境整治执行难、宣传发动难、长期坚持难等问题,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其他重点任务的协调推进。

  一、打通治理末梢,实现“一处美”到“处处美”

  铅山县改变原来以行政村为主的治理方式,将重心下沉一级,着重“微单元”治理建设,即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主体,搭建村组议事会,实现组织架构全覆盖,提升了治理的实效性,推动村庄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一是积极引才,把议事会建起来。每个议事会设成员3~5名,采取上级推荐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议事会会长一般由“两委”干部或村民小组长担任,也可由议事会成员选举产生。将群众广泛认可,又热心关心家乡环境的党员、退伍军人、返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老村干部、致富能手等选为议事会成员,解决了环境卫生整治“有人管事”的问题。

  二是制规立约,把议事会用起来。指导村组议事会建立《议事会章程》,规范定期议事、议事范围、议题的提出、表决机制、议事情况公开、议事会成员退出等制度。在此基础上,梳理制定村规民约,把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写进村规民约,并让约定“进村、上墙、入户”,做到家喻户晓。

  三是强化引领,把议事会管起来。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政治引领功能,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村党组织对村民小组全部工作的领导。对于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不符合条件的,则由两个及以上村民小组建立联合党小组或党支部。村民小组党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相关活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发挥好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延伸村党组织的触角和抓手。

  二、培育文明乡风,实现“外在美”到“内在美”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人”。铅山县在营造“人人爱环境、人人护环境”良好氛围的同时,着力培育良好乡风,通过弘扬家规家训、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村庄从“外在美”到“内在美”。

  一是常态化弘扬家规家训。积极弘扬和传承优秀家规家训家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努力营造“家风正、民风淳”的良好氛围。先后挖掘出河口费氏家规、葛仙山颜氏家规、欧阳家训、石塘镇祝氏家训、篁碧畲族乡雷氏族规等一批优秀家规家训,开展家风家规宣讲活动210余次,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文明新风。

  二是制度化推进移风易俗。在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过程中,各行政村引导村组议事会针对本地传统和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接地气的规章制度,遏制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陋习,弘扬新风。汪二镇枫林湾村村民小组将百年祠堂改为追思堂,指导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提出反对大操大办,推行举办追思会等文明礼仪形式,规定“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用餐不超过5桌,每桌不超过200元”,并设置红白事信息公开栏,引导村民自觉遵守。2018年以来,枫林湾村村民白事支出从7.5万元下降至0.7万元。

  三是组织化推广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治理需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坚持“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以村组议事会为主导,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组建志愿服务队,让各个群体都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中来,推动志愿服务在农村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各行政村成立志愿服务队341个,共有志愿者48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1万多个小时。通过集中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卫生清扫、日常监督、服务敬老院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三、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当前美”到“长远美”

  铅山县把重点任务的短期举措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既着力解决好现实问题,又重视跟进长效治理措施机制,确保村庄从“当前美”变成“长远美”。

  一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铅山县坚持发挥群众在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全面落实村庄长效管护“五定包干”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妇女代表参与卫生监督。开展“先进行政村”“最美自然村”“卫生清洁户”“美丽示范农户庭院”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二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按照县级主导、乡镇配套、村级自筹、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全县各地村组议事会探索实施农村公益事业村民缴费制度,有效填补卫生保洁资金缺口。

  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每年组织群众代表,对议事会成员表现进行评议。对表现优秀的议事会成员进行表彰,并列为村“两委”后备干部人选。对评议不合格的,依规进行罢免。

  (文章系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乡村治理指导处供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