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穿境而过。作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之一,保山市在工作推进中,统筹谋划、通盘部署、压茬推进,如期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探索总结出了具有保山特点的经验和做法,共清理登记集体资产137.22亿元,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3.88万人,组建集体股份经济组织726个,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统筹协同,确保责任层层压实。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草、水务等18个部门“组团”出战,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工作专班。试点县(市、区)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双组长领导机构。二是层层压实责任。市、县两级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职责职能、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三是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督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会议上作部署安排,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作批示、提要求,分析问题、明确思路,督促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履行主责、落实任务。四是主业部门履职尽责。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工作进展,适时协调调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召开推进会等方式,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确保试点工作不偏航、不松懈。
强化宣传动员,确保群众主体能量迸发。全市上下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广播电视等媒介,通过召开动员会、工作会、培训会、群众会等形式,把改革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深入广泛宣传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流程和方法,让群众全面知晓、全程参与。全市共开展业务培训1511次、8.85万人次,印发手册1.5万份,发放致农户的公开信5.9万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报道2.79万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9820次、户长会61.25万人次。
强化创新施策,确保工作质量提升。一是采取“一村一策”和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整合资金、人力、时间和精力,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市、县、乡均制定出台了各流程的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及时召开转段推进会议,确保工作推进稳、准、快。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研究探索工作推进的方法措施。为保证清产核资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和部门间的一致性,实行清产核资数据部门联审制;探索形成了成员身份认定、折股量化和股权设置、股份合作组织成立“7+8”工作法;根据当地实际,创新试点工作评估验收方法,从五个县(市、区)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市级评估验收工作组,对四个试点县(市、区)逐一进行了评估验收。三是股权证实行“四个统一”。全市股权证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样式、统一标准、统一内容,规范了证书格式,减少了成本费用。
强化资产监管,确保改革潜能释放。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措施,明晰界定农村集体资产量化范围,明确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和减免税费形成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二是规范提升农村集体资产权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20年试点地区实现股金分红556万元。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建立完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2020年,试点县(市、区)集体经济有收益的村671个,其中:10万~50万元的村309个、50万~100万元的村17个、100万元以上村6个。四是探索开展不规范合同清理整治,保障集体权益不受损。制定《保山市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试行)》《保山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三资”管理业务培训,对集体“三资”权属、财务管理、价值评估、监督管理进行规范,明确了集体资产登记管理、开发利用以及不良资产、债务核销处置办法。
强化督导指导,确保试点有序推进。认真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流程的工作情势,找准影响工作推进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薄弱村组,重点督促指导,重点攻坚突破。对工作力量薄弱的地方,由负责干部深入工作前沿盯着干、守着干。实行工作进度半月通报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启动约谈问责机制,对工作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县(市、区)、乡镇、村组约谈问责,发挥督导指挥棒作用,确保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协同协调效能。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物质保障。2019年,全市共落实改革工作经费2003.03万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各司其职、各担其责,统筹协调配合,为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强化质量提升,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制定下发《保山市产改办关于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问题整改落实的通知》,系统梳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县、乡、村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回头看”,对照问题清单,认真梳理排查,制定整改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确保“回头看”工作取得实效,巩固提升整市试点改革效能。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