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之我见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于永刚 字号:【

  农村土地制度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土地延包必须贴近实际、符合民意、顺应时代,得到绝大多数人赞同和支持。当前,农村生产生活及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地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情况。

  一是部分人实际没有地。由于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这30年二轮土地承包期中,虽然承包地以“户”为单位承包,但实际上没有登上二轮延包“末班车”的人就一直没有机会分地。在山东,个别村庄自1992年实行“两田制”后,土地一直没调整,导致30岁以下的人实际无地可种。虽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种粮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民对土地没有太高的热情,一旦经济下滑、城市用工减少或粮价高攀时,拥有土地将是他们最后一道“防线”。

  二是部分人有过量土地。部分农业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外迁或去世,他们以合法的手段继续经营土地。个别人将近亲属或亲朋好友弃种耕地拥为己有,占有的土地超过村平均水平。这部分群体在不交纳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占有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土地,享有其他群众得不到的利益。

  三是土地承包纠纷难调和。个别村为实现“人人有田种”,将机动地分给新生儿,但因机动地有限(不超过耕地5%),最终导致无地可分,分不到土地的村民有意见从而产生矛盾纠纷。还有个别村变通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增地的户高兴,减地的户烦恼。目前,对“减人减地”引发的上访,基层组织缺乏有效应对措施。部分村民之间土地纠纷,由于得不到村级支持和相关农户配合,最后都不了了之,政府公信力受到一定影响。

  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笔者认为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工作重点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改革开放40年,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发生很大变化,要结合各地发达程度、经济状况和产业情况,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激活土地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二是要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实现因村施策。农村地域广大,资源禀赋不一,民风民俗不同,应尊重农民意愿,给予农民更多自治权,让事情在内部解决。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