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的农村集体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大。截至2018年底,江苏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25亿元,村均184万元,都位居全国前列。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江苏省进行了许多探索,可总结为三大做法:资源资产增量提质、因村制宜拓展业态和创新合作经营方式。
一、强内治:集体资源资产增量提质
一是综合治理“做多”集体资源。主要做法是:(1)推进集中居住节约土地。如睢宁县将2800多个自然村组调整为138个集中居住点,农户住宅户均占地由分散居住时的1—1.3亩下降到集中居住后的0.3亩,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新增耕地900—1000亩。(2)探索农户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复垦后纳入村集体资产。如盱眙县霍山村650户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复垦耕地1100亩,每年土地租赁收入70万元以上。(3)规范村集体资源发包。清查资源承包合同,取消不规范或低价交易合同,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公开透明化交易,实现资源溢价。如灌南县堆沟港镇五队社区公开发包村集体资源,溢价增收28.8万元。(4)连片流转农户承包地。村集体统一流转整理农户的承包地,将田埂、机耕路、小型灌溉沟渠等改造成耕地,新增耕地作为集体资源,一般可溢出土地5%—10%。(5)治理公共空间盘活荒地。结合村庄环境整治,重点盘活河道、道路控制区和“四旁四荒”地。如邳州市治理公共空间共梳理出集体土地18万亩,各村集体年均可增收18.1万元。
二是高效利用集体资源资产。主要做法是:(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集体统一经营新增土地、统一运营配套生产设施、统一管理项目补助资金,全方位拓宽增收渠道。2016—2019年,南通市的土地租金亩均增加150元,农业生产设施出租等资产性收入增加1065万元,各村年稳定增收20万元以上。(2)升级改造存量资产。如丰县中阳里汇丰社区2018年投入200余万元升级改造集体所有的美食城,建成面积15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带动200多人就业,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40多万元。(3)招商引资活化废旧厂房场地。如南京市江宁区牛首社区将58亩废旧厂区出租给浙江大学网新公司,打造秣陵九车间文化创意园,已入驻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社区集体每年固定获得800万元租金。
三是多种方式新增集体资产。通过本地新建、收购或发展飞地经济的方式增加集体资产。主要做法是:(1)支持村集体购买经营性资产。2016—2018年,宿迁市市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中有3.07亿元用于支持省定经济薄弱村购买或建设门面房、厂房等,村均增加固定资产约163.5万元。(2)为集中居住区配套集体资产。在集中居住区规划配套商业街、标准厂房、专业市场等,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发展“飞地经济”破瓶颈。苏州市吴中区高新区的25个村(社区)参与“抱团飞地”项目,跨出高新区范围收购优质资产53万多平方米、811亩土地,物业载体面积达77.7万平方米,预计每年带来1.49亿元租金收入。
二、展业态:因村制宜发展多种业态
一是发展资源资产租赁产业。有的村(社区)对外发包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四荒地、山林等资源,或者受农户委托流转土地赚取服务费。如南京市浦口区后圩村发包养殖水面和农户委托流转土地超过1万亩,村级发包收入约561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82%。有的村(社区)投资建设或购买后出租标准厂房、商铺、办公楼宇等,发展楼宇经济物业经济。如南京市江宁区骆村社区有工业园、经济楼宇及门面房等8万平方米,集体资产达3.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84亿元。城郊型村庄发展楼宇经济物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明显。
二是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有的村(社区)把农户的承包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例如南京市江北新区落桥社区发展葡萄产业,江宁区石塘社区、彭福社区发展“金花村”休闲旅游产业,浦口区前陈庄村发展温泉民宿,溧水区傅家边社区发展草莓蓝莓采摘产业等。
三是发展服务输出产业。有的村(社区)利用靠近开发区、农业园区、大型居住区的优势,成立服务团队或公司,为企业、园区、居民小区提供各种生产生活有偿服务。例如南京市江宁区泉水社区组建拆迁公司服务园区,六合区竹墩社区成立专业绿化养护团队承接政府和企业的绿化养护业务,溧水区石湫镇社东村组建劳务公司服务园区企业,高淳区桠溪镇瑶宕社区组建劳务公司服务国际慢城等。
四是发展集团化综合产业。有的大村强村采取集团化经营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将集体收入和集团效益挂钩,推动村庄向中小型城镇演进。如南京市高淳区古柏镇武家嘴村由村集体出资成立南京武家嘴集团,集团经营范围覆盖内河沿海运输、船舶制造与维修、生态休闲农业、地产商贸、酒店金融、文化教育、养老医疗、油气经营等多个领域,2019年村级总收入6424万元。
三、重合作:探索创新合作经营方式
一是开展农地股份合作。该经营方式可缓解“谁来种地”困境,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和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例如泗阳县鼓励村集体以集体机动地或资金入股领办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承包地入股,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委托大户经营、村干部分包经营模式,累计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47家,村居覆盖率达40%。该种合作经营方式多适用于农业型村庄。
二是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有的村(社区)将服务内容向农业生产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提供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而增加集体收入。例如淮安市淮安区丰年村在依托合作社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外,还建设粮食烘干中心、高标准工厂化育秧中心等服务中心,增加现代农业服务收入。苏州市南丰镇永联村除建设现代农场、农耕文化园外,还兴建粮食加工厂,合资组建物流配送公司,将粮食和蔬菜等配送给周边工厂、学校、餐馆,延长产业链服务环节实现经营收益内部化。
三是生产要素入股分红。有的村(社区)整合土地、资金、厂房设备等要素,对外投资入股获取稳定收益。例如铜山区张集镇孙湾村盘活集体预留地、四荒地和失去耕种价值的废地,以土地作价入股企业,村集体每年获得分红收入30多万元。还有一些村(社区)将财政帮扶资金入股企业获取分红收益。
四是众村抱团联合经营。为打破资源、空间发展瓶颈,区镇范围内的村(社区)探索出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主要包括突破村域界限配置共享优质资源、众村联合兴建物业载体和兴办集体股份制企业等形式。较典型的如昆山市张浦镇22个村社共同投资成立昆山市乐浦强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强村公司+德国工业园”发展模式,投资运作商业资产和开发运作工业资产,各村社投资但不参与经营,入股资金的年均分红率不低于8%。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