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123”模式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 刘胜轩 雷 佳 字号:【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积极探索“123”模式,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村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之势。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28个,50万至100万元的行政村12个,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5个。

  一个核心破解“起步难”

  紧紧围绕村集体经济起点低、起步难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推行“党支部+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经济能人+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村“两委”领先干。嘉禾县普满乡石角塘村村“两委”坚持先行先试,主动作为,以村集体名义将村组闲置的1000余亩荒山全部转租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艾叶300亩,再统一发包外租种植淮山700亩,预计今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20多万元。据统计,全市由村“两委”牵头组建的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林业股份合作社1000多个,为村组集体增收3800多万元。二是经济能人带着干。村“两委”在干部选配上,坚持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安仁县平背乡坎下村村支书张杨红是一名私营企业主,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自费到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回村后更是带头养殖小龙虾150多亩,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0多万元。三是支部农场示范干。资兴市汤溪镇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卿带领3名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由党支部带头租赁、集中流转村里闲置土地,发展黄桃、茶叶、蔬菜种植和黑山羊、藏香猪养殖等产业,邀请村民到“农场”务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同时,还引进农产品销售企业资兴鑫鑫农业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营模式,种养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村集体年收益达12万元。

  两个创新破解“增长难”

  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投入不多、发展要素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创新经营和金融模式,切实解决村集体“增长难”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模式创新。以改革释放新动能,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引导村集体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向村集体组织成员配发股权,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分散的承包地实现“定量不定位”,极大地促进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安仁县源田村组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909亩耕地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经营,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实现连片产业1156亩,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创新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行村户入社(入股),年终分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汝城县旱塘村由村委会牵头与企业合作打造茶叶专业村,引导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茶叶1300亩,成功脱贫贫困户114户,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快创新金融模式创新。开展农信系统“党建共创 金融普惠”行动,建立了银行等金融行业与村集体常态联系模式,通过为村集体派驻“金融村官”、提供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资兴农商银行以资兴市东江街道栗脚村为试点,为40个村派驻了“金融村官”, 同时,给栗脚村授信1000万元,扶持该村集体经济发展,以人才和信贷支持助推“东江美食小镇”发展。

  三条路子破解“发展难”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活现有资源文章,围绕乡村旅游、物业经济、服务经济等途径,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大力推进资源融合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鼓励村集体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绿色等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汝城县沙洲村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依托红色优势资源,打造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推动沙洲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兴办农家乐、建设光伏电站、服务景区等,2019年,沙洲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宜章县腊元村积极利用自身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优势,主动融入“大莽山”旅游生态系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仅土特产品年销售额就达200余万元,为本村农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二是大力推进资产转化之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产资源,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将失地农民变股民,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化。北湖区三里田村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带头发展商圈经济,用活返回生产安置用地,建成了天润天成商业综合体,并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以“人人乐”为核心的便民商业圈,村组集体经济、资产市场估值总额超3亿元,实现了“亿元村”的突破。三是大力推进管理提升之路。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思维、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从“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资兴市唐洞街道办事处大王寨村按照“统一旗帜、统一接待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管理服务”的原则,对已注册的40个民宿进行培训和规范,全力促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村建设。目前,该村已初步形成了以休闲旅游为主,民俗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作者单位: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郴州市农村经营服务站)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