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法宝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是两年时间过去了,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下,全国各地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改革的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集聚了强大动能,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不竭动力。本期记者深入实地,切实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两年,农村改革引发的可喜变化。

  土地有了“身份证”

  “三权分置”格局初步形成

  小雪节气刚过,吉林省的玉米基本上已经收割完毕,农闲时节就要到了。前几年每到这个时候,扶余市永平乡平川村农民杨凯总会因为缺少抵押物发愁来年的贷款,没有钱,自己那6公顷地的种子化肥就没着落。然而,今年杨凯不那么闹心了。他找到村里的金融服务站,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银行,拿到了4万元贷款。

  相较于杨凯,江苏省金湖林云稻麦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太林谈起这几年的融资经历,感触更深。“过去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担保,然而担保金额小,而且担保人难找,直到有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我们才有了一条宽松的融资渠道。”

  杨凯、张太林口中的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正是近年来中央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可喜成果之一。2015年,全国人大授权232个试点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2018年9月底,试点地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达964亿元,切实缓解了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在构建“三权”分置格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上持续发力,尤其是随着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的完成,农村土地改革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自己家有几亩地,地边在哪儿,清清楚楚的,邻里关系也好了。” 拿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河南确山县普会寺镇白山村村民刘景花心里彻底踏实了。而对于刚刚获得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张新生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农民敢把土地流转给他了。作为河南省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7年时他曾干劲满满地告诉记者,准备再流转1500亩发展大棚,目标是达到4000亩的规模。如今,这个目标早已实现。

  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农民吃上了“定心丸”,能放心大胆地流转自家的土地了。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7235.2万户农户流转了承包地,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5.39亿亩,大大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正式公布,这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中央大力加强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各地不断创设政策环境,强化服务引导,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日益壮大、数量快速增长、实力逐渐增强。目前,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0.7万家,到2018年年底,进入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的有60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7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1.27亿农户,户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

  从闲置到盘活

  宅基地改革取得新突破

  回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这两年,我国不仅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收获了丰硕成果,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同样也在稳妥审慎地推进,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另一大支点。

  20多年前,付丽霞刚嫁到河南长垣县的云寨村时,街里头到处都是泥,谁的房都不好,都是破烂屋,她家里三间屋三间漏。如今,楼房林立、道路开阔、花木扶疏……云寨村的三街十二巷,步步入画,处处成景。

  改变,源于农村宅基地改革。2015年,在国务院批准的33个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中,长垣县是河南省的唯一试点。近几年一直朝着“花香云寨”目标奋进的云寨村,抓住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机遇,尝试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将阻碍村庄改造发展的废弃宅院予以盘活。

  村委会主任云发建说,对于宅基地有偿使用,最初一些村民意见很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宅基地凭啥交钱,凭啥退出?但经过村干部带头行动,讲政策、谈感情、说道理,村民们该交的交,该退的退。经过集中整治,云寨村在退出的宅基地上,兴建了污水处理厂、旅游公厕、党建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对交过使用费的空闲宅基地,实施“三权”分置改革,村里牵线承包给有意发展农家乐的人,让闲置宅基地活了起来。

  不同于长垣县的有偿使用模式,浙江义乌坑口村则依托 “多规合一”的更新改造,引导每位村民自愿拿出3平方米宅基地,由村集体统筹发展民宿等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今,义乌有76个像坑口这样的村,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有了源头活水,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的同时,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提升,广大村民成了最终受益者。

  四年来,33个试点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宅基地管理及盘活利用等方面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模式路径,为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相关政策理论的创新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家底已摸清

  80%左右的县承担产改任务

  如何保障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如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如何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是新时期党中央一直致力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这项事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时至隆冬,云南富民县的气温却不冷不热刚刚好。出了城,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往上,就是罗免镇麻地村。麻地村是富民县中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平均海拔在2100米以上,苗族和彝族村民占全村人口的80%,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管村子叫“冷麻地”,意喻着寒冷、贫穷。

  村支书李自顺这一年都在忙着一件大事:争取2019年10月底前完成全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于这项工作,起初李自顺和村干部们不太理解,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他成了改革的拥护者。他说,过去,村里有啥资产、有多少钱、收支是啥情况,没人能说得清,即便是自己这样多年的老干部也说不准,现在通过改革,村里资产的底数清了、权属明了,尤其是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立后,村集体有了“身份证”,能像其他经济实体一样开展经营活动,大伙发展的劲头足了。

  麻地村只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在29个县(市、区)开展首批试点至今,试点已经开展了四批,覆盖全国80%左右的县。目前,已有超过26万个村、18万个组完成改革,确认集体成员5亿多人。全国60.2万个村、238万个组完成清产核资数据上报,中央确定的2019年底完成清产核资的硬任务顺利完成。

  然而,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何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初衷。

  尽管天气已经变冷,河南济源的花石村依然到处可见游客的身影。2015年花石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投资兴建了南山森林公园滑雪场,次年就实现了创收增股。这两年,村里陆续修建了水上乐园、梅园等旅游设施,实行集体控股、集体领办,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花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给了济源农商银行,成功拿到了90万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及时填补了资金缺口,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目前,距离中央要求的2021年基本完成改革的时间已经过半,许多如花石村这样已完成改革的地方,正致力于运用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涌现出诸如资源开发、物业租赁、产业带动等多种发展模式,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开创,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不断夯实。

  ​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