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遂宁市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做好“六稳”“六保”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近几年来土地撂荒突出问题,分析耕地撂荒原因,抓实动员引导、项目激励、优选业主、利益联结、农事服务等关键环节,通过推行撂荒地龙头企业连片复垦联农代耕、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寄耕、农户邻里帮耕“三方共耕”模式,有效破解劳动力缺乏、复耕成本高等难题,全域推进撂荒地复耕,有力保障粮食扩面增产。2020年全市整治复耕撂荒地13.9万亩,占撂荒地的64.9%,复种粮油作物11.3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多贡献”夯实了基础。
引进业主联农“代耕”。对于常年撂荒地较集中的村,引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连片复垦联农“代耕”。一是摸清底数,建立项目库。全市开展撂荒地大排查专项行动,摸清耕地撂荒底数,分析撂荒的原因,建立撂荒地招商项目库,集中向意向投资者推介招商,有效解决了想种地的业主找不到流转土地、不想种地的农户找不到租地业主的问题。全市共招引农业项目业主350余家,复耕连片撂荒地6.1万亩。二是规范管理,引导流转。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和互换并地等方式,让“小田变大田”,方便农民耕种和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股份化、产业化经营。全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241家,集中连片统一流转农户承包地26万亩。三是整合投入,降低成本。大力实施撂荒地综合整治、农田灌排渠系、机耕道路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倡导土地流转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红“三免两减半”,有效缓解撂荒地复垦成本高、种地效益低的问题。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市整合财政项目资金0.6亿元,注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1.72亿元,发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6.51亿元。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根据经营业主需求开发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集体牵头组织“寄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对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又无力耕种、土地撂荒的农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寄耕”。一是突出集体引领,开展统一经营。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将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和治理撂荒地工作纳入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村集体、村民按照一定比例收益分成。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复耕撂荒地3.4万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60万元,农户亩均增收250元。二是回引优秀人才,开展合作经营。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近两年回引优秀农民工、农业专业大学生、经营人才1000余名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开展乡村人才振兴“百村千户”评选活动,鼓励乡村振兴示范人才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强与农事服务组织的合作,吸纳土专家、田秀才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技服务,实现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经营收益按比例分红。三是强化集体组织,开展租赁经营。对于缺乏集体统一生产经营条件的村,引导农户以分散的撂荒地入股,村集体利用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对撂荒地进行治理连片,再出租给业主或农户,村集体收取租金,村民参与分红。落实财政激励政策,全市各级财政投入0.8亿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组织复耕的以奖代补,撬动各方资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发动农户邻里“帮耕”。对于零星分散撂荒的,鼓励农户自主复耕、邻里“帮耕”。一是引导农户自主复耕。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耕地地力保护意识;与撂荒地农户签订《承包耕地不撂荒承诺书》15万余份,明确撂荒2年以上取消耕地地力保护等补贴,增强其复耕或流转的自觉性。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组建跨区域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发展家庭农场扩耕。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提高经营生产能力,鼓励有劳力农户多复耕土地,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大户领种更多撂荒地,兴办家庭农场,发展粮经复合、稻渔共生、农旅融合等新兴产业。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引导撂荒户向有耕种能力的邻里免租金流转撂荒地,保持承包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做优农事服务助耕。加快完善综合性农业服务体系,鼓励分散的农业服务主体通过多形式联合扩大服务的区域范围。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市级财政对17种农机进行30%—50%的累加补贴,鼓励支持农事服务组织158个,组织无力耕种的农户购买农资代购、农机代耕、田间代管等农事服务,恢复粮食生产。特别是针对无劳力困难群众,通过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代购农事服务,免费提供种子、农肥等生产资料和农机作业服务,协调金融部门提供小额贷款,组织“党员助耕队”“支部助耕队”,帮助撂荒农户恢复生产,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