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凌 华 潘孝锋 奚 建 字号:【

  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对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丰产丰收、解决“谁来种粮”“怎样种粮”具有现实作用。但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纷至沓来,部分种粮大户违约弃种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促进种粮大户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成为亟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对全区30户大户进行了近两年跟踪调查,近日又对全区所有种粮大户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通过对问题的分类总结分析,发现了影响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提出了消除瓶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当前种粮大户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迅猛

  以通州区为例,近年来,在全区15个镇(区、园、街道)中,种粮大户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种植规模也是水涨船高。2014年,该区有大大小小种粮大户99户,种植面积近3万亩,截至目前,该区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154户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而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下的种粮大户有近600户,种粮大户数量是2014年的7.5倍。

  (二)流转主体多元

  随着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下的县(市、区)长负责制的运作和实施,各地越来越重视对种粮大户的培育,种粮大户流转土地的热情高涨,流转的主体更是多元化,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粮食龙头企业,有粮食家庭农场。截至目前,通州区已建成12家市级新型合作农场,即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里以农机、农桥、农路等集体资产入股,由村集体牵头组织粮食生产经营,各种新型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三)盈亏能力不一

  由于种粮大户种植能力和水平不同,盈亏能力也是高低不一。根据通州区粮油商会的抽样调查显示,经营稍微好一点的种粮大户一年种植小麦、稻谷两种粮食品种,每亩可以盈利近400元,而经营能力差一点的,尤其是遇到大暴雨、强台风等灾害,以及病虫害爆发等情况时,每亩亏损在400元左右,有的甚至亏得更多。

  二、种粮大户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长远规划

  种粮大户一般都是通过流转农户土地来开展粮食种植,在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时,一般流转期限都在5年左右,很少签订10年及以上的,流转期限成为当前制约种粮大户长远发展的障碍。在土地投入上,也缺乏长远发展意识,种粮大户大多为了在合同期内取得高产量,获得高收益,很少考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一般都是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方法增产,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还导致土地肥力降低,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影响今后土地的高产出和粮食的高品质。

  (二)缺乏契约精神

  部分种粮大户与农民在流转土地时只是停留在私下的口头协议上,有的即使有书面协议,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和程序也没有明确规范,常常在流转土地用途、粮食补贴、流转年限等实际问题上产生纠纷,致使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有的种粮大户开始流转土地时,都是信心满满,大部分在粮食取得丰收后,确实都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合约,然而,一旦在种植过程中遭遇灾害、粮食补贴发生变化或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等情况,往往“撂挑子”走路,直至毁约弃耕。

  (三)缺乏市场意识

  许多种粮大户都是粮食种植的行家里手,种植的粮食产量高、品质好,但是对国家相关政策缺乏足够认识,尤其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导致粮食丰产不丰收。比如最近几年,我国改变原来的托市收购政策,先后降低了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格,积极引导各地实行市场化收购,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实行“托底”收购,对于许多热衷于托市收购的种粮大户来说一时很难适应,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大户通过减少流转面积应对,有的干脆改行“洗手不干”了。

  三、影响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种植成本不断攀升

  目前粮食种植成本都在不断增加,而粮食价格与前几年相比,却在下跌。一是流转成本高。土地的流转成本是粮食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在江苏省南通市,七八年前每年每亩土地的流转费还只有500元左右,如今已上涨到了800元左右,有些地方连片土地的流转费已超过1000元,多的甚至高达1200元。通州区出台的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的指导意见提出,种植粮食的土地流转价格为每年每亩700元以上。但这只是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具体价格还须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目前一般连片的土地种植粮食,流转费还是比较高的,大多数在900元以上。二是用工成本高。流转土地较多的种粮大户,大多数是雇佣专业人员进行种植管理,其工资一般比较高,每年都在6万元以上,年底还要根据产值和效益支付数万元不等的效益工资。另外,收种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员紧张,聘用临时人员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与3年前相比增加了20%左右。三是农资成本高。无论是种子和农膜,还是化肥和农药,每年农资上涨速度在5%~10%之间,农资在种植成本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以市场上销售的尿素价格为例,目前每吨价格在2200元左右,而8年前还只有1500元左右。另外,农田灌溉水电费支出也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

  (二)收储成本不断上升

  收割费用目前每亩在70至80元之间,而3年前每亩只在50至60元之间;运输费用也占据不少成本,收割后,粮食平均运输费用每吨至少在40元以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种粮大户收割完后,直接忍痛在田头销售给粮食经纪人;烘干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目前每公斤粮食烘干成本在0.1元左右,如果烘干机不是一次满负荷运转,成本更高,每降低5个百分点的水分,每公斤烘干费至少要0.14至0.16元。

  (三)补贴资金少融资难

  目前,各级政府对粮食种植的各种类型补贴确实不少,而且名目繁多,然而真正面向种粮大户的补贴却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种粮补贴资金都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农户,而真正种植粮食的大户一般情况下是难以享受得到的;种粮大户大多觉得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门槛普遍很高,一般情况下很难贷到款,有时即使能贷到,也要等待较长时间。

  (四)抗击灾害能力薄弱

  粮食收割的关键时期,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常常会导致小麦和水稻出现倒伏﹑发芽霉变、穗上发芽等情况,致使收获的粮食无人问津,损失不可避免。还有的种粮大户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目前还没有烘干设备。也有的种粮大户由于缺乏必要的烘干技术及科学知识,致使烘干后粮食品质也得不到保障,如小麦烘干不当,面筋率被破坏,无法满足面粉加工企业之需,销售价格大打折扣;有些种子在烘干时,由于温度控制不当,种植以后无法正常发芽,损失更大。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一旦遇到水灾,排涝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导致粮食作物不能正常生长。

  四、消除发展瓶颈的路径

  (一)各级政府应提升扶持水平

  一是科学整合补贴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繁多,对此,财政、发改、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应切实加强沟通联系,对粮食种植的各种补贴进行顶层设计,在增加地方财政补贴力度、降低补贴门槛、尽量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下,科学整合好各部门的扶持办法和措施,出台统一的粮食补贴政策,做到既雪中送炭,也避免多头补贴,将有限的补贴资金用到刀刃上,真正让粮食补贴制度发挥作用。

  二是降低融资扶持门槛。在申请贷款、申报补助时,由于种粮大户一般都是农民,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台账资料的准备、文字资料的表达等不一定很严谨,有关部门在审核时,在不影响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要过分苛求,同时尽可能提供各类专业性的帮助;根据种粮大户实际情况和发展质量,不妨投入一定额度的粮食低息贷款,适时满足种粮大户季节性或者临时性的燃眉之需。

  三是加快设施建设速度。加大对田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提高种植水平的同时,切实减少水资源等的流失。加大对粮食收、种领域机械化投入力度,提升生产效率。

  四是加大保险推广力度。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和创新种粮保险制度,针对粮食种植容易遭受自然和病虫等灾害影响的实际,及时设计和推广符合时下粮食种植特点的不同险种,最大限度帮助种粮大户降低损失和风险。受灾后,在责任的确定、保险费率的厘定和定损理赔等方面,尽量简化赔偿流程和繁杂的手续,以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投保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是提升综合服务强度。农业部门应适时对相关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进行培训;粮食部门应该及时对粮食收购政策进行解读,对化验知识进行培训;财政部门不妨将各类扶持政策进行归类并成册,及时发放到种粮大户手中;基层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监管,确保种粮大户规范运作的同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种粮大户应提升经营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科学种植水平。(1)夯实粮食种植基础。要及时根据本地的土地资源、气候和环境特点以及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决定流转土地数量,确定种植规模。要迅速、熟练掌握田间的各项精细化管理技术,深知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粮食品种,深谙行之有效的防虫和治虫农药品种,深入探索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夯实科学种植粮食基础。(2)探索粮食立体种植。近年来,许多地方的种粮大户开展的稻田养龙虾、稻田养乌龟、稻田养青蛙等模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有的亩均纯利超过4000元,值得种粮大户学习、参考和尝试。(3)尝试粮食绿色种植。使用有机肥料,开展稻麦零农药、零化肥优质高产绿色栽培,不仅可减少种植成本,有效提高土地的地力(肥力),而且产出的绿色大米每公斤售价超过20元,有的甚至高达近百元,不失为一种好选择。(4)加快“机器换人”步伐。不断增加投入,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减少用工成本,节约农药、肥料等农资支出,提高粮食整体种植能力和水平。

  二是努力提升开拓市场能力。要学会适应市场需求、了解市场行情,对一些在市场上的热销品种、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品种信息要胸有成竹,对哪些小麦面筋率高或低,哪些稻谷产量高或品质好,哪类企业需要哪些特点的产品,也要了如指掌,只有不断了解行情,及时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确保有的放矢。平时眼睛不能只盯着传统的稻麦品种,要多考虑种植优质品种、稀有品种和热销品种,比如近年来消费者比较青睐的糯米、红米和黑米,以及一些热销的杂粮。要及时调整思路,改变过于依赖最低保护价收购并将其作为唯一销售渠道的做法。可以与粮食收购企业、粮食(饲料)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订单种植;也可以三方一起合作种植,形成“产供加销”一条龙,提升开拓市场能力;或者通过自己加工,直接为超市等提供成品粮或者深加工产品,提升经营效益;同时,不妨尝试“互联网+粮食”的销售模式,学会两只脚走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是大力提升抗击风险能力。种粮大户还是要继续走好粮食种植规模化之路,但也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情况,把控好经营规模。根据当前种粮形势和实际,流转土地规模一般在300至500亩较为适宜,过少过多经营风险都会变大。同时,要科学走好粮食产业化道路,减少各种流通环节,尽量降低粮食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本,努力提升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不妨考虑改变用现金支付流转费用的传统办法,把流转费用改为提供稻谷、小麦或者其他杂粮,也可以不局限于流转土地,探索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来种植粮食,以共同面对困难、一起承担市场风险,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