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更精准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孙伯东 字号:【

  家庭农场是在单个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兴起的具有一定特质的面向市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笔者调研发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实现程度及可持续性。因此,应切实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加强培育和扶持,并在扶持政策上应注重以大多数农户可接受或理解的方式进行鼓励和引导,从而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建立家庭农场名录,公示保护。由地市级或县级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县级参照进行认定,建立名录,在媒体上进行公示。这样一是可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可对示范性家庭农场建立必要保护制度,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宣传的作用。同时,对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和认定程序、认定标准等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引导其创办家庭农场,对家庭农场主进行职业化培训,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其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目前,麒麟区各镇(街道)上报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有270个,其中通过区级认定并颁发了证书的有147个。

  加强典型示范。一是通过确定创建标准,分层级(县级、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建立名录,树起标杆,做好典型示范。二是加大培训引导,规范家庭农场的投入品管理、成本核算、品牌建立、收入核算。三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记录,建立健全可追溯的产品生产机制。目前,麒麟区制定了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的“六有”标准和认定考评办法,到2018年底,已认定示范性家庭农场17个。“六有”标准即:经营有规模,生产达到一定(相应)生产经营规模,土地流转的剩余期限不少于5年,并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生产有记录,投入的各种生产物资记录清楚(时间、数量、品名、配比等),生产过程(防疫、施肥、用药、采收、整理、包装、储运等)有记录。经济有效益,建立财务收支账,做到经济有核算、有效益,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产品有销售,生产的农产品80%以上用于销售。质量有保证,产品经过一定论证,获得相关证书,取得商标。发展有潜力,有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后续具有可扩张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资金上倾斜支持。转变资金投向,将扶持对象聚焦在与农户联系最紧密的家庭农场上。可适度增加资金,或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老板)的部分资金转向扶持家庭农场,以5万-10万元(最多20万元为限)的标准进行引导扶持。这样可减少相当部分家庭农场为争取财政扶持资金而组建(设立)假农民合作社的行为,回归其家庭农场的本源,让其合法、正常地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优先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可以项目的方式进行扶持,切实解决其生产中亟须的基础设施或制约瓶颈;也可对流转的土地进行3-5年期限的补偿;或解决举办休闲农业(农家乐)的厕所、厨房设施设备、道路、绿化亮化、排污治污等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或通过建立贷款贴息基金的方式、担保等来解决其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一是对投入品投入的安全与使用、生产过程(流程)开展安全教育与警示,提高家庭农场成员的安全意识。二是对实际生产经营开展安全教育与防范(如防骗、防诈、消防、钱财保管、人身、农机使用)。

  加大基础条件扶持。加大对相关用地、农田基本建设、设施设备建设、用水用电、道路通畅保障建设、金融(信用评级)、文化旅游投入等政策的扶持,让家庭农场的发展真正纳入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提高家庭农场的资本有机构成。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家庭农场适宜生产发展为导向,可进行小型园区化建设。二是鼓励、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农场主强化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国家的方针政策,应用、使用好新科技,努力做好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核算。三是鼓励农户增加投入,充分应用现代生产工具,特别是使用农机具、节水抗旱滴灌、喷灌设施与水肥一体化设施,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作业标准的同时,还可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四是加入农民合作社或牵头组建设立农民合作社,形成集群效应,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应用现代营销手段,通过注册商标,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必要加工和包装,加大营销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做好总体规划。一是家庭农场在农业“两区”划定范围内,按划定区域重点组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在农业“两区”划定外,可由农户自主进行农业生产选择,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让家庭农场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雁。二是做好登记注册、备案和认定工作,搭建市场主体资格。三是做好支持扶持规划,有计划地解决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技术、基础设施、营销、加工等方面的急需。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经营管理站)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