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杂粮之都的农业经营体系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 段晓康 王新锁 兰丽君 字号:【

  忻州市作为全国的“杂粮之都”,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山西省首位,是当地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国杂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忻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大力发展杂粮产业的同时,狠抓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经营体系有何特点?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忻州市共有4889个村、92.4万农户、125.8万农村劳动力、248.9万农业人口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739.2万亩。农民合作社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全市重点抓好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创建活动,以示范带动合作社良性健康发展。2018年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总数14357个,比上年增长13%,全市有国家级示范社14个、省级示范社209个、市级示范社368个、县级示范社1161个。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全市注册家庭农场2175个。在实地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忻府区光子甜瓜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合作社由一名“80后”的年轻人侯学光创办,现有大棚37亩,中小棚25亩,其中有4座是自己研制的联栋大棚,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滴灌管道设施、地下蔬菜储存库、大中小型农用机械、农具农机库房一应俱全,共经营土地800多亩。大棚内主要引进种植灯笼红甜瓜、阳光玫瑰葡萄、无花果、樱桃西红柿等市场前景好的瓜菜品种,种植模式为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后茬复播娃娃菜的一年两季种植,有效节省人工投入50%以上,还为周边地区500多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在忻州所辖的市县中,类似这样带动能力强、发展较好的农民合作社还有很多。

  杂粮产业化发展蔚然成风。忻州杂粮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正在进一步发展,全市有杂粮类合作社1550余家、购销实体80余家、加工企业110余家,各类杂粮加工精装产品800余个。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向绿色发展、品牌提升转型,全市已获“三品”认证的杂粮企业及合作社140余家,认证杂粮“三品”398个。拥有忻州糯玉米、繁峙黄米、宁武莜麦、神池黍子、神池黑豆、神池胡麻、五寨红芸豆、五寨马铃薯、偏关小米等1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乡创客”玉米兄弟是本土的两位“70后”青年创办的一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有1200亩有机农场、1个生产加工厂,专门种植生产经营有机黑玉米、黄小米、藜麦等杂粮,生产的有机产品出口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同时通过淘宝、微信、微博等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向好。忻州市土地流转面积88.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2%。其中流入农户面积69万亩,流入农民合作社面积15万亩,流入企业面积3万亩。全市14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乡镇流转服务组织176个、村级流转服务组织1610个。静乐县衡达涌金物流园区有限公司为县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018年度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16年3月公司转型进军农业领域以来,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产供销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公司在辣椒、黄芪、菊芋三大种植产业上近三年共投资4000余万元,流转种植面积达2.6万亩,对接精准贫困户1762户,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1260个、长期岗位288个,使5863个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增收2169元。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合同签订率98.7%,全市确权颁证户达到50.3万户,占到总户数的88%。全市14个县(市、区)、五台山管委会土地确权技术成果全部完成县级自检、技术成果省级验收、数据库农业农村部验收,县、乡两级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基本建成。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忻州市被列入2018年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50个试点之一。全市清产核资清查率100%,已完成清产核资手工报表的4750个村,占总村数的97%;录入系统正在审核的4380个村,占总村数的90%。忻府区394个行政村开展率100%,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及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改革工作全部完成。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原平、岢岚两个示范县成立工作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承包、转让、咨询等技术服务。

  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强。忻州市针对财政收入总量小的短板,抓住金融支撑和社会投入两个重点,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企业、农户联结机制。利用政府债券资金、粮食风险基金建立农业融资平台,建立忻州市汇丰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出资30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出资500万元。联合市人保财险争取国家财保集团“农业融资试点”,2018年争取到3亿元资金。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对4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贷款担保,全市各类助农融资和“五位一体”贷款达17.37亿元。同时,2017年忻州市供销系统新建惠农服务中心20个、惠农服务站100多个、庄稼医院8个,依托全国总社“供销e家”、省供销社“农芯乐”两大电商平台优势,构建“县级物流运营中心+乡级体验店+村级终端”的农资电商物流体系,发展乡村实体体验店473家,线上线下格局初步形成。

  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哪些需完善?

  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质量不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规模小,农民合作社质量不高,社员在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有少数,大多数在10人以下,且合作社成员以55岁以上男性和妇女为主。以小规模、松散型为主,大多缺乏严格的管理章程和制度规范,缺少必要的会员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缺少明确的合同约束,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状况,“空壳社”“休眠社”“僵尸社”还存在一定数量。农业龙头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完善,特别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精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流转水平还比较低。不少农户流转土地只有口头约定,未依据法律程序办理规范的流转手续、订立必要的流转合同,以至于在流转过程中产生较多矛盾。同时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费用较高,忻府区丘陵地区每亩流转费用300—500元,平川地区每亩流转费用500—700元,在城乡结合部种植经济作物每亩流转费用超过700元,甚至更高。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88.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流转期限较短且不稳定,大部分为3-5年以内,集中连片难,影响了经营主体可持续投入和长期发展规划,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土地的碎片化问题严重。土地的条块化、碎片化一直制约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在过去“分田单干”的时候,山西省农村大多数地方为了追求“起点公平”,按照家庭人口平分土地面积,按照水旱、产量、远近、水源、道路等要素平分田块,造成了农户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忻府区有的农户每块地耕种面积只有3厘—3分不等,不利于现代农机设备的操作,这种土地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梓荥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