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米花”精神深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记浙江省温州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叶苏达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付姓 字号:【

  十五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农业干部,连土地仲裁工作的门道都摸不着。靠着一份朴素的农民情怀,一种扎根基层、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的精神,他在土地仲裁领域做出了“大名堂”,被原农业部授予“群众信赖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两次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先进个人。他,就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领域知名专家、浙江省温州市委农办(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经营管理处副处长、温州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叶苏达。

  刻苦钻研

  办案的质量和数量居全国同行前列

  农村土地承包法刚开始实施时,学习法学专业的叶苏达被组织安排了一项全新的工作——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对土地承包政策和法律特别是仲裁并不了解的他心里很不自信。“让农业干部来搞土地仲裁,就像让兽医去坐诊妇产科,大道理都是相通的,但具体操作上却有天壤之别。”但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却让他下定决心要做好这项新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温州中院民事审判庭的一名法官看到了他所写的裁决文书,说专业水平连法院的“小喽啰”都不如。这对他触动很大,心里很惭愧的他决定,一定要牢牢“扎根”在仲裁岗位上,搞出一些名堂来。

  当时由于纠纷调处所需的法律依据不足,农民遇到承包纠纷时,法院一般情况不予受理,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仲裁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而且土地承包纠纷量大面广,很多问题不只是涉及政策法律,还牵涉村民自治等更多方面,问题错综复杂。为尽快熟悉门道,叶苏达虚心地向业内“老农经”请教,用“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储备知识。他经常加班研判案情,学习庭审流程和法律文书。几年下来,不到四十岁的他头上冒出了几根白发,但辛勤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认可。15年来,他先后参与审理案件650多件,其中,担任首席仲裁员的有500余件,办案的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国同行前列,成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领域知名专家,并在全国各类土地承包方面的培训班上开讲座百余次。

  不忘初心

  众多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公平维护

  “给我一粒米,也要把它雕出花来”,叶苏达经常这样鼓励自己。他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时常因几分地、半块田而发生纠纷。为此,就是巴掌大的一块地,他和同事们也是反复调查核实,充分掌握证据,确保公正公平。

  如农户刘某一家在第一轮承包时分得土地2.77亩。后孩子结婚生子,但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刘某一家因为家庭人口增多本应增加土地,结果反而减少了1.57亩。2016年3月,刘某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要求补足承包面积。接到申请后,叶苏达和同事抓紧研判案情,并进行实地核对。尽管那天正下雨,他们还是坚持在泥地仔细勘验。完成勘验后,顾不上湿透的裤鞋,立即组织双方协调。一次没成功,再进行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再进行第三次……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他不厌其烦地做调处工作。最终,通过调解,村委会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补偿刘某1.2亩机动地。事后,刘某特地送来“情系农民 服务农民”的锦旗,满怀感激地对叶苏达说:“为这点地,来来回回,不知道折腾多少年,这下终于心里踏实了。”

  这只是他在仲裁工作中经历的一个普通案件,像刘某这样最终得到公平待遇的农民,在温州还有很多。叶苏达说,仲裁工作是直接服务“三农”的,每宗案件都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农民往往属于弱势群体。作为一名仲裁员,他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只要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权益,都会尽最大努力去维护。他说:“这不仅是法律的尊严,更是他的初心。希望自己经手的每一宗案件都不要留下遗憾,只有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心里无私天地宽,回家才能睡得香!”

  执着努力

  带领温州市土地仲裁工作前行

  经办的案件多了,经验自然越来越丰富。他在全国率先提出和推行土地承包仲裁体系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9家仲裁规范化建设单位,该经验还被原农业部向全国推广借鉴。

  在他的执着努力下,温州市土地仲裁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2004年,温州市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2005年,温州市被为原农业部列为全国土地仲裁试点单位。当前,温州市正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国试点,该试点全国仅有两家,目前已在理论和实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得到机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叶苏达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来自农民维权后开心的笑容,那是对他努力的最大肯定和赞许。对于未来,他将义无反顾、矢志不渝,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