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修建的公路如银色丝带般从翠绿的乌蒙山中蜿蜒而出,沿着这条公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从贵州省六盘水普古乡舍烹村逐渐走向全国。在进入舍烹村的沥青路边,“‘三变’改革发源地”的标语映入眼帘。近日,笔者来到了舍烹村一窥舍烹“三变”改革究竟。
舍烹村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深处,过去同大多数贵州深山中的村落一样,群山叠嶂,山高谷深,村民们被阻隔在万山中,祖祖辈辈守着零散的田地,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2011年,舍烹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是当地贫困村寨、“穷乡僻壤”的代表。
山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很多,但利用率不高,经营性资产很少,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农业经营方式传统单一等问题是舍烹村想要发展面对的难题。2012年,舍烹村在带头人陶正学的带领下,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改变过去由农民分散经营的传统单一种植模式,通过整合舍烹村138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集约发展的刺梨、猕猴桃等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果作物,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并成立了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引入加工、采摘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让村民和村集体能够分享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
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舍烹村联合周边水坝村、新寨村、播秋村等8个村庄成立了娘娘山联村党委,整合8个村的生态林、水域、湿地等集体资源共85000亩入股娘娘山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22.5917万元。通过“三变”改革,几年来,舍烹村不断发展,成了国家级4A级景区、全国文明乡村。
舍烹村的“三变”改革,归结起来,离不开陶正学创办合作社通过“股份联心”的方式带领村民发展农旅结合的产业,总结下来有三个特点。
“三变”改革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舍烹村的巨变,离不开优秀带头人的引领。2012年,陶正学离开小有成就的煤炭行业返乡创业,在外闯荡的经历和对家乡的热爱,使他清晰地认识到舍烹村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公司,他为舍烹村定好了农旅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他投入资金发展项目取得了良好效益,带动了周围农户的发展热情和信心,将分散的人心凝聚了起来。舍烹村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周边村庄发展转型的强烈愿望。一个好的带头人起到的带头引领作用,形成了“鲢鱼效应”,带动了舍烹村“蝶变”,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有了致富的信心。
“三变”改革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舍烹村的“三变”改革,不是“拆东墙补西墙”,也不是单纯靠政府资金扶持,而是整合村民土地和资金以及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入股合作社及旅游公司,通过专注于调整产业结构,将山区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向具有经济、生态价值的特色农业、山地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到加工、旅游等领域,将已有的资源纳入产业链中激活,将过去的“死资源”盘活为现在的“活资产”,做大“蛋糕”,做大资产增量,推动资产增值,支撑起改革的物质基础。
“三变”改革应该紧扣股份合作。舍烹村通过让农民与村集体以土地、劳动、资源性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实现股份合作,农民不仅能够参与股份分红,还解放了过去被限制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劳动力,让他们到园区工作,成为“股东”“工人”,收入渠道扩大,资产性收入提高。股份合作这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形成“三位一体”“产业联体”“股份连心”的农业经营新体系,使得农民成为改革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今,“三变”改革已经成为类似舍烹村这样的资源性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的村庄发展转型的有效实践,也为更多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切入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改革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深入,一方面要注意如何有效地评估和开发资源性资产,避免村集体资源流失;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产业发展会经受市场风险,如何保障入股农民的利益不受损,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