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出现新型以工换工合作社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彭小菲 李泽伟 字号:【

  一边是合作社给农民喷农药,一边是农民到合作社做义工。两者之间的交换媒介并不是货币,而是乡土社会熟人彼此认可的“工分”。在北京市房山区南河村,出现了一种新型互助形式——“以工换工”合作社,让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农民,通过交换“活劳动”的方式,接纳规模化生产和绿色喷药等新的农业技术。

  一个特殊账本记着

  打药需要归还的“工分”

  “这就相当于过去生产队记工一样,我会把每个人接受服务和偿还工时的次数、时间在本上记录下来,年底再统一清算一次。”房山区南河村村民、南河菜缘生态农业专防队队长丁新民家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特殊”的账本,上面根据不同的人名划分,从接受服务到偿还工时,按照日期、时长、种类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翻一翻这个小账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村里参与“以工换工”的农户的用工和还工情况。

  上面提到的“以工换工”,指的就是专防队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病虫害防控,不收取任何费用,到了后期,专防队需要人工进行栽苗、吊秧、疏果、拉秧、整地等农事时,再由接受过服务的农户用劳作时间换回。

  “原先种植户喷一次药要花两三个小时,而专防队借助高效设备喷一次只需要10分钟。这样一来节省时间不说,在减少农药用量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而接受服务的种植户只需要为此偿还一个小时的工时。”丁新民解释说。

  有偿服务不买账

  “以工换工”救活一棚菜

  2016年,丁新民在南河村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后来建立起蔬菜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队——南河菜缘生态农业专防队,希望通过专防队掌握的新技术帮助种植户减少用药、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统一技术标准。

  丁新民告诉记者,当初在推广新技术时,他也曾尝试开展有偿服务,由于涉及人工、交通等成本,打算喷一次药收取10块钱,“农户都是忙活一年等菜卖出去了才能见到钱,所以前期的投入肯定是能不花钱就不花,多出点力干活儿他们反而更愿意。”于是,丁新民一开始是帮着农户免费喷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萌生出“以工换工”的想法。“我知道农户都不愿意花钱,所以就免费帮他们喷药,一来二去农户也感觉不好意思,就会主动上我家来帮忙干活儿,也算是还人情儿吧,后来我就想到了不如用劳动换劳动。”

  丁新民解释,“以工换工”之所以能在村里推行,因为每个农户种植的作物不同,各家栽苗、喷药、摘果的时间也就不同。因此,利用农户闲暇时间,相互帮助,是十分可行的。“比如,今天我给张三提供服务,明天张三可以还工给我,也可以还工给李四,总之年底算总账,没有还清的就转到下一年。”

  南河村农户吕伍军大姐,正是第一批加入“以工换工”的农户。

  她说,“我们种地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也就1万多块钱,能自己出力解决的事,谁也不愿意掏钱请别人干,所以这种‘以工换工’的方式很适合我们。”上个月她刚通过帮助别的农户吊秧偿还了部分工时。

  丁新民坦言,刚开始在村里推广新技术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让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户一下子接受新技术比较困难。“别人打药都要两三个小时,你们10分钟就搞定了,能管用吗?刚开始农户总是提出这样的质疑。”直到经历了一件事,农户们才改变了想法。

  “2017年初,村里两个农户家改造大棚,两个棚的西红柿因为捂了两天都染上了病。后来专防队用新技术高效常温烟雾施药机为其中一个棚喷了药,很快病情就遏制住了,而且一周之后整棚的西红柿都好转起来,不仅没有坏掉,最后还顺利销售出去。而另一个使用传统手压式喷药机的大棚,病情加速蔓延,最终整棚西红柿‘全军覆没’。”那次之后,越来越的农户开始从心里接受专防队,接受新技术。

  如何保证契约的实行?

  熟人社会的口头规则

  “以工换工”作为一种规则,如何保障实行?如果农户接受了服务并没有付出劳动来换,如何解决?丁新民介绍,他们之间的规则更多是一种民间的口头协议性质,并没有多么严格和细致的条条框框。

  目前,村里加入“以工换工”的种植户就有20多户,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而能够加入的标准就是熟人社会里的口碑,“因为村里都是相互认识的老街坊,必须是诚信的人才能加入进来一起共事。给你服务过了,就记下来,你用劳动换回来,要是没有正当理由,就是不付出劳动,那下一年就不带你玩儿了”。

  对诚信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换工方面,还包括在种植过程中。“比如,施肥过程中,要求绝对不能乱用化肥,要保证作物使用有机肥。总之,一旦发现谁私下乱用药或者不守规矩,我们就不让他再参与了,”丁新民说,参与“以工换工”的农户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可以做到相互监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认为,“以工换工”模式中的契约关系,靠的是熟人之间口头承诺,没有特别精细严格的规定,比较适合在社区这样的小范围里进行,都是熟人,比较粗放的规则大家也能接受。这样的模式有互助合作的因素在里面,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是如果放到更大的范围里,超出了熟人社会,简单的规则就可能面临问题,包括出现计量的问题,比如,多少工换多少服务是合适的,不同的农活儿技术含量强度都不一样,是不是都简单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来算,怎么精细化计算,要不要把土地等因素也加进来,契约怎么严格执行等。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