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农村部经管司司长 张红宇 字号:【

  产业兴则百业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当前,乡村产业面临再度振兴繁荣、兴旺发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加快推动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对提升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的科学内涵

  我国在乡村产业发展上进行了长期的不懈探索,从计划经济时期崭露头角的社队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再到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探索和实践在特定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表现虽各有差异,本质上则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外部矛盾在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业农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内部矛盾在于乡村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资源优势难体现、集聚效应难形成。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改善,大众消费需求提挡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稳上1.2万亿斤台阶,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超过10%。各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方兴未艾之势,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6200亿元,农村电商实现营业额1.25万亿元,返乡下乡“双创”人员达740多万人。此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培育壮大,大大激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改善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新动能。

  乡村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巨大潜力。实现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和农村经济比较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乡村人口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支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纽带,强化改革驱动,突出双创引领,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业门类合理布局、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产业体系,形成与城镇产业科学分工、优势互补、结构优化、合作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在发展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以农为本,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扎根于农村、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民,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人文条件、生态风光,将农村作为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坚持协调带动,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上来,在保持乡村生态环境、乡土风情、公序良俗的基础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三是坚持融合发展,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四是坚持充满活力,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产业发展得好或不好,关键是看产业是否具有活力。要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创业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塑造核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任务

  产业振兴任务艰巨,不同产业的功能定位不尽相同,要准确把握发展目标和方向,突出四个重点任务。

  一是保障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要巩固提升粮食等重要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立足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等精神产品需求。

  二是生态涵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政府与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对可能产生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监管,强化产业内部重点环节环境风险管控,应用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设备,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发挥乡村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加强乡村资源回收利用和污染治理,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三是带动农民。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促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定居。但要看到,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和持续的过程,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留在农村,他们生产、生活都需要产业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担负起创造稳定乡村就业的功能,实现农民更高质量就业,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应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促进作用方面的显著作用。

  四是城乡融合。要立足城乡不同资源禀赋优势,通过产业错位布局、协同配合,整合城乡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衔接和配套,将城市产业的部分配套产业如原材料生产和初加工等放在乡村,乡村产业的部分配套产业如产品设计、终端销售和配送等放在城市,充分发挥城乡比较优势,产业各个环节优化布局,实现互促共进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快引导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进入乡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开辟更广阔的空间,通过产业发展一体化,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要高度重视我国乡村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强、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等发展质量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乡村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增强产业实力,加强龙头带动,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提质增效,提高单位面积经济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机构,提高主导产业产值比重,增强就业增收带动能力。着眼于增强产业内生动力方面,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引进乡村外部的人才、资本和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多渠道开拓市场,多元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品服务价值实现;注重科技创新、扩大研发支出规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眼于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造福社会、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增加环境保护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完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持政策

  乡村产业振兴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应有作用。政府层面要抓紧制定乡村产业振兴计划,编制重点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录、重点支持的经营业态目录、重点建设的产业体系目录,建立产业效率评估体系。市场层面要大力消除阻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活要素活力、市场活力、主体活力。

  一是推进城乡要素分配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加大各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险补贴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业农村,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考核约束机制,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健全覆盖市县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改革抵押物担保制度,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扩大涉农贷款规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注入农业。对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下乡兴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部要素向农村流动。

  二是继续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改革,创新乡村产业振兴制度供给,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强化确权成果应用,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抓紧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工作,研究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的办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妥开展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的改革,打造服务集体成员、促进普惠均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实现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农业生产投入一体设计、农村一二三产业统一管理、农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调控的大农业管理格局。

  三是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打造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做强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创建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多元化乡村产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发展电商产业园;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完善小农户发展政策和机制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推广“保险+期货”模式;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农户也能分享财政支农的政策红利、参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

  ​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