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阡陌 问计家乡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程龙 字号:【

  前段时间,笔者回到了爷爷生前居住的乡村,河南中部地区的漯河市舞阳县太尉镇魏集村。魏集村位于舞阳县北部约30公里,距离省会郑州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笔者通过走村串户,与村干部聊天,向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了解合作社发展情况,引发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走村串户解村情

  笔者走在魏集村村间小路,感到环境干净卫生,和2017年春节回来时相比整洁了很多。走遍全村后,笔者发现停在各户家门口的小汽车比往年增多不少,大概有五六十户,占整个村子的三分之一,并且汽车品牌以十几万的国产高端车型为主,可见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随后,笔者找到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和他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了解到目前魏集村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每亩地能拿到农业“三项补贴”144元,人均种植纯收入大概在3600元左右。2017年全村重点是脱贫工作,成功脱贫14人,今年计划还要脱贫8户11人。全村只有一个种植300亩中药材的家庭农场,但是去年收成不太好,可能今年就不会流转那么多地。

  目前留在村里种地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偏多,全村大概有三百到四百的青壮年在外打工。最近几年回村的人在逐渐增多,在附近县镇打工的逐渐增多,一方面是老一辈农民有一些逐渐丧失种地能力,家里需要帮忙,另一方面县镇经济有了起色,工作机会多了。村头张贴的一张县城某公司招聘启事上 “月综合工资在2500元到3500元之间,要求年龄在25岁到45岁之间”,也说明在附近县城务工是个不错的选择。

  合作社把话聊

  下午笔者来到了距离家8公里的北舞渡镇的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情况。合作社的理事长陈锋向笔者介绍说,合作社2013年8月注册,是县种植合作社示范点之一,现已投入资金700余万元,目前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3台,大型拖拉机5台,各种配套设施20台套,与430家农户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土地1420亩,用于小麦良种繁育和玉米、大豆、花生、杂粮等农作物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条龙服务。

  合作社提升耕地质量。陈锋说,他们先后投入35万元,动用大型机械,进行旱涝田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平整土地1300多亩,挖排水1800多米,修复疏通排水沟3500多米,修复废弃水井20眼,使所有流转土地由原来的望天收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土。他们聘请漯河农业专家为顾问,进行现场指导,并与县土肥站合作,根据土壤的特性对症制肥,实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粮食产量亩产由原来农户种植时的350—400公斤提高到550—600公斤。

  合作社繁育优良品种。合作社找到了陕西农大杨凌科技进行良种繁育,繁育出了例如武农986、武农988等多种大穗优质小麦良种,并且得到了良种部门的认可,目前多个良种远销新乡、西安等地。

  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示范园特色种植。2016年合作社拿到了财政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用于建设合作社示范园,在扩大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繁育良种的同时,在特色种植上走出了新路子。艾草种植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到90亩,洋葱50亩,土豆50亩,茶菊4亩以及还有其他特色蔬菜种植。

  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据理事长介绍,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平均每亩能增收100元到200元。合作社帮扶带动了246户、614人脱贫致富,还累计帮助110余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户、贫困户免费开展了播种、收割等服务。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能够参与到和合作社有关的劳务活动当中,有5户贫困户被安排到示范园务工,月收入能有1200元。

  几点感受

  当前家乡发展的瓶颈。一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按照一亩小麦八九百斤来算,农民一季的亩收入在1000元左右,除去农药、种子、化肥,不算人力成本,加上种粮补贴,一亩地赚不到600元,而出去打工一个月,月薪就能达到3000元左右,因此,种粮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吸引力不足。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足,示范作用不够。魏集村仅有一家家庭农场,并且该家庭农场效益并不突出,示范作用不足。三是种粮后继乏人,根据和村里年轻人接触笔者了解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村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觉得“赚钱少、没前景”,很多年轻人在镇、县、市都能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进而安家落户,只有过年时候才会回乡与长辈团聚。

  家乡振兴的关键是留住人心。一是要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很多时候为吸引人眼球,社会新闻中涉及乡村的负面新闻被夸张夸大,导致城镇居民对农村的认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需要引导媒体,包括现在的新兴媒体,去宣传报道更多有关乡村的正面新闻。其次是从文化传承、血缘亲缘等方面做好引导与宣传,加强在外学习、打工的农村中青年的归属感,激发有志中青年返乡的热情,让回归乡村成为一个光荣的事情,让更多有志者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列中。二是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生活平台。努力营造透明、公平的乡村政策环境,努力打造舒适、便利的乡村生活环境以及不逊于城市的信息沟通与学习工作环境。

  家乡的振兴需要激发小农的活力。一是产业兴旺需要对小农进行有效组织。实践证明,适当规模化生产符合最优原则,小农作为个体,需要加入符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及产业特点的组织,不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龙头企业,在增加生产效率、抗风险、增加信息与知识等多个方面均对小农有显著帮助。二是发挥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帮助小农发展上的独特优势。轻资产、重服务的组织形态有利于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小农进行更加灵活、多样、“一对一”的直接服务。

  家乡种植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当前种植合作社生产效率提升进入瓶颈期,应大力拓宽种植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发展农资供应服务、农机作业服务、仓储加工服务、技术信息服务、农业综合利用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提高种植合作社的综合竞争力,为合作社成员找到致富增收的新支点。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经管总站)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