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百乡万户调查,笔者在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城子村和景谷县永平镇迁营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调研,围绕乡村振兴进行全景式调查。通过实地访谈,对云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情况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引发了一些思考想法。经梳理,最终形成了百乡万户调查五记。
一记:茶产业需要大整合
勐库,是一个为茶而生的地方。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镇茶园面积达10.36亿亩,可谓遍地是茶树。经过几百年的种植发展,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市场对古树茶关注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热度持续“火爆”,各方面对古树茶的关注、投入和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茶资源、如何确保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保护好古茶树世代相传,逐渐成为政府、茶商、茶农等各方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在勐库的十多天,笔者专门调研了不少茶山头,包括冰岛、坝糯、小户赛、大户赛、那赛、那蕉等名山头,对茶树也有所见闻,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总的看,勐库的茶呈现出多、独、杂、闭的特点。一是多。种植面积大、覆盖范围广、涉及人员多,茶叶已成为勐库人的“家常便饭”,可谓是不可一日无茶。二是独。勐库古树茶为特有的大叶种茶,茶香味浓生津回甘快,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高品质茶种。三是杂。不同山头古茶树的口感品质、市场接受度及价格都差异巨大,可谓“鱼龙混杂”。四是闭。勐库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进出茶园极其不易,这也决定了其名气虽大但仅限于在爱茶人中知晓的现状,受众面和影响力依然有限。
从上述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勐库茶产业的优势是“多和独”,劣势是“杂和闭”。因此,勐库茶产业的发展主要就是针对解决“杂和闭”来谋划做文章,资源整合和品牌打造应是一条必由之路。重点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统筹规划。由云南省政府牵头,双江县、勐库镇政府落实,编制勐库大叶种古树茶发展保护长期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做好资源整合的统筹设计。
二是制定标准。省级要研究制定包括种植技术、制茶技术、储存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和要求,实行标准化、流程式种植管理,弱化杂乱性、异质性。
三是创新模式。任何产业做大做强都不是靠单打独斗能实现的,必须走组织化、企业化、产业化之路。勐库茶产业要抱团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组织协调、茶叶初制所支撑的发展模式,分清不同主体功能职责,各取所需、各展其长。
四是引导市场。茶是商品,商品有价,必须接受市场影响;茶是文化,文化无价,但内含巨大价值。一方面要把握好古树茶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以适应市场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供需关系,引领市场价格,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以确保健康长效发展。
五是茶旅一体。勐库拥有让人羡慕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可谓真实版的青山绿水,再加上数万亩的古树茶园遍布各少数民族村寨山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林、茶、水一体的立体风光。在此基础上打造“以茶为主、以旅为辅”的茶旅一体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创收等方面有机结合,以多赢为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二记:乡村振兴要多给农民选择权
景谷县永平镇迁营村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2014年10月7日,该村遭受6.6级地震,多间房屋坍塌受损,农业产业也破坏严重。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景谷县委县政府投入2亿多元资金,为因灾房屋受损农户新建或修缮住房,不少久居山上的少数民族农民由政府统一组织,借此机会异地搬迁至山下。按照政策要求,对于异地搬迁的农户新建住房,政府各项补贴加起来约10万元,这对农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走访迁营村岔河小组了解发现,岔河小组20户农户整体异地搬迁到现在的323国道边,建成了4排共20栋联排二层黄色楼房,一户一栋。据了解,新建一栋楼房的开支约20万元,其中政府各项补助10万元,农民自掏10万。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来讲,10万元都是“巨款”,根本拿不出来。为此,政府也出面协调银行给建房农户提供三年免息贷款,一般额度为10万元。有了政府补助和贷款,搬迁农户基本不用自己拿一分钱,就可以住进二层楼房,这样的好事他们不用征求意见也会同意。但问题是,第一期三年免息贷款已经到期,岔河小组20户中只有2户已经按期还贷,其他18户不但没有按期还贷,且是一分钱都没有还。在座谈中了解到,不是他们不愿意还,是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还贷。而且三年免息期已过,从去年底开始,银行已经按照正常贷款利率计息,现在每年还需还利息7千多元,同时还需购买贷款连带保险,大约1500元/年,这样每个贷款农户的年成本就达到了8500多元,这对于岔河这个传统自然村的农户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更让人感到焦虑的是,这种经济负担已经逐步衍变成了贷款农民的精神负担。就如一农民大姐说的,现在晚上都睡不着觉了。对此,笔者追问一句:“明知道自己到期也还不了为何当初非要去贷款10万?为何不选择不贷款建一层楼?”她回答说:“当时没人告诉他们还可以选择,就说统一要建二层楼房,政府补助,没钱可以贷款,当时都认为这是好事,是国家照顾我们,也没多想什么就同意了。”这话也让人很好理解,暂时不花一分钱能住上梦寐以求、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楼房,这让一直住在山上交通不便且不牢固的土木屋的农民来说是无法拒绝的。但是,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将有关情况讲清楚、政策讲透彻,把利弊都摆出来,给农民更多的选择,以便更好地让他们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当前利益而造成终身负担。
三记:村组干部待遇要提高
在城子村和迁营村调研发现,组级干部是乡村干部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上传下达解民愁的众多任务,可谓乡村治理的一颗重要“纽扣”。双江县城子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景谷县迁营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各配有一名组长和副组长。从实地调研看,对于承担重任的组长而言,目前所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匹配的。总的看是任务多、责任重、收入低、福利少,久而久之已没有积极性可言。笔者调研了十多个组长,绝大多数都是“违心”地在坚持干。那什么样条件可以让村组干部顺心干呢?为此,笔者专门问过城子村缩俄河组组长李贞平,现在给你什么条件就可以心甘情愿、踏踏实实地干这个组长?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不怕事情多,就怕家里人埋怨费力不讨好,我觉得一个月能发个1000来块就可以交代了。”笔者追问,还有其他的吗?比如干得好可以到乡镇政府当国家干部。他笑答:“那是不可能的,我可不敢想。”可见,对于组长而言,只要最现实的补贴收入再多点就好了。
村组干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根本元素,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广泛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村组干部,除了政府补贴再无其他工资性收入,要大幅提高对村组干部的补助标准和福利待遇,让他们能安心干事、舒心干事、有心干事。
四记:农村软环境建设要快马加鞭
乡村振兴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在农村建设方面,除大家十分关注的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在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农村文化兴盛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在城子村和迁营村随处可见的景象是:垃圾任意堆放、畜禽粪便满地、灰土随空飞扬,有的村民小组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让人难以自由地大口呼吸,离生态宜居的标准着实还有较大差距。对于垃圾无集中地方堆放处理问题,几个村干部都表示很苦恼,谁都知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堆放不仅影响村容、破坏村貌,更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但现实是村里基本没有集体收入,自身是没有办法和条件进行管制和处理的,更多的只能划定一块偏僻的地方,引导农户或委托村干部集中清理后向划定区域统一倾倒堆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控制了垃圾污染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通过调研发现,根据临沧市的统一要求,城子村的每一个村民小组都专门拿出一块地建了文化室和活动广场,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但从实地情况看,文化室和广场虽有了,可房子空空、广场空空,没有桌椅板凳电视图书,没有运动器材活动设施。对于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农民而言,这些条件远不够满足他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要着重五个方面,其中包括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做好的两篇大文章,在产业振兴让农民的口袋不断鼓起来的同时,也要通过文化振兴让农民的脑袋充实起来、精神面貌提振起来,通过乡村软环境的建设来助力乡村持续腾飞。
五记:乡村人才培育迫在眉睫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功能特征的重点工作。在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非常稀缺,其宝贵作用也更加凸显。在城子村,有两个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即杨新蕊、伍明康。杨新蕊,女,1994年出生,城子村下那卡人,拉祜族寨子的汉族人,高中文化,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下那卡调研期间,得知笔者“会写字”,便请笔者帮忙跟她一起抄写100多份现场指界通知单。笔者被她的主动和唐突感染到了,爽快答应了她,并随口问道:“你在寨子里是做什么的?是组长还是妇女主任?”她笑答什么也不是,就是普通村民。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自己是寨子里的人,确权都是集体的事,能帮着做就做了;再说寨子里能写字的不多,自己可以,就自然要多出力了。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内心一震、眼前一亮,但还是带着疑惑追问:“那你是党员吧?”她苦笑了一下,回答说,自己啥都不是,想入党,村里有指标的,村支书让入才能入的,不是自己想就可以的。后来聊着还了解到,她平时在村里比较活跃,是一个网购达人,接触外面的信息较多,经常会帮着寨子里的乡亲购买衣物食品等,处处体现热心肠。伍明康,1990年出生,初中文化,城子村河边寨组长(全村最年轻的组长),也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与伍明康第一次见面就让人印象深刻,首先他不像是农民,其次太年轻,其三谈吐非常好。一聊才知道,他初中未毕业就外出打工,学习汽车维修技术,通过十多年的闯荡和积累,目前已回勐库镇开了一家集汽车维修、美容、销售于一体的修理店,生意相当不错,自己也有了一定积累。一年多前,在村支书和河边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他走上了组长的岗位,只是因为想为寨子发展、村民致富做点事情。笔者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自信地告诉笔者:“重点想在产业发展和整治环境上干点事情,已经计划引进一个大型的养殖项目,找几个老板共同出资先搞起来,干得好了给村民做个示范,带动他们一起干;做得不好就当我们投资失败了,也没什么。”对于他的想法和心态,笔者深表赞同。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外致富了懂得回报家乡,是这个90后小组长身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规划、统筹、投入等全方位推动,更重要的是发挥乡村各类组织的牵头、协调、落实等职责功能,培育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经管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