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农民增收突破须打好改革组合拳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贾婷婷 杜德明 字号:【

  近年来,江苏省农民收入总体增幅放缓、城乡收入比缩减态势趋缓,与浙江的绝对差距在拉大。笔者认为,拓宽增收渠道、突破农民增收瓶颈,还是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组织阵营构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支农改革上做文章。

  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江苏省重点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截至2016年底,全省89%的应确权行政村完成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全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研究提出100—300亩的 “江苏标准”,引导主体向规模经营集聚,全面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31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2015年在泗洪、太仓等10个县(市、区)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截至2016年3月底,10个试点县累计发放贷款1411笔、7.04亿元。

  为了进一步把土地制度改革成果体现到农民增收上,还要在坚守底线思维的前提下,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拓宽规模经营发展新内涵。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将适合农业发展的连片土地设定为农业保护区,替代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便于保护耕地,放活非耕地管理权限,指导土地流转价格。二是进一步放活土地股份合作社。适度放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允许更多地采用“确股不确地”的办法实现。三是建立宅基地“半退出”制度。现阶段,在落实中央提出的“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建议尝试半退出机制,分割宅基地权属比例,以待市场形成“价格发现”机制。

  着力构建农业经营组织阵营

  按照建立一套登记监测体系、实施一批精准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示范经营主体的“三个一”总体思路,江苏不断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强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监测,启动实施全省“智能”家庭农场主培训行动计划。截至2016年底,全省认定家庭农场总数增至3.4万家,新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5家,总数增至830家,2016年培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0家,帮助家庭农场兴建近1100个项目。二是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和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新认定省级示范社443家,新增国家示范社45家,国家示范社总数达到496家。探索联合社、综合社等发展形式,稳妥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截至2016年底全省合作社7.45万家、入社农户1098万户,农户入社比重达到77.1%。三是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截至201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18927.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200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637家。69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交易)收入7600亿元,带动农户1290万户。四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组织句容等7个县实施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组织洪泽等3个县实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江苏还应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组织阵营。一是探索建立“注册农业经营者”制度。在职业农民中选优选精,选择在某个农业生产领域有专长的一线农业经营者中建立名录。二是引导返乡农民群体进入非粮产业。三是重视合作社内部信任建立。四是稳步推动协会发展与管理。以协会来引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协会加农业经营主体的“1+4”新型主体方阵。

  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总体看,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资产总量大、改革面广,全省22个县被认定为全国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305亿元,村均172万元,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居)7047个,占总村数的40%,覆盖所有设区市。一是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鼓励各地探索发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书,界定所有权归属关系。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启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江苏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初稿目前已完成。四是开展集体财务资产管理“阳光行动”试点。部署开展以公开推送、公开交易、公开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资产管理“阳光行动”试点,利用“互联网+”手段,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五是开展吴中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重点开展清产核资、股权固化、政经分开、产权市场等四项改革试点,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益的有效途径。六是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目前全省已有62个县建立了流转交易市场,累计成交1.45万笔,共 59.28亿元。

  接下来江苏省还将以股份合作制为农村产权制度主要改革方向,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一是确保成员资格应享尽享。推动探索政经分离的改革经验,厘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社区内其他居民间的权利关系。二是推动股份合作应改尽改。三是赋予股份权能应予尽予。四是引导产权交易应入尽入。

  围绕供给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江苏确立“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调整路径。2016年粮食布局进一步优化,玉米、大麦、油菜等作物面积减少,优质食味稻米品种比重增加,面积达600万亩,比上年增加近1倍。启动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扶持10个试点县,共扶持28个展示基地,辐射带动全省“水稻+N”面积达9.3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应用面积达14.4万亩。

  为避免受到市场周期性的供求关系波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农业真正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规律不断调节农业产业结构。一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全产业链合作。三是典型培育和指导服务,通过信息互联互通稳定生产规模。

  推进金融支农改革

  最近几年江苏在推进金融支农改革上有一些重大举措。一是推进农地金融改革。泗洪、如皋等10家试点通过成立土地经营管理公司,对抵押土地予以托底接收、经营和再流转,或由所在村级组织对抵押土地出具回购承诺等多种方法,探索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省抵押贷款余额累计超过11.74亿元。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组建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独立法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累计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4亿元。三是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45家。四是创新农业保险。2007年统一推动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全省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达52种。

  如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推进金融支农改革的难题。一是抓农业资金投入渠道拓展。鼓励金融机构改善信贷配给制度,开发适应不同农业产业特点的农业金融产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二是推动农业保险创新。险种从产量险向收入险过渡,从灾后补偿向防灾减灾、技术服务转变,可以尝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险等新险种,“保险+信贷”、“保险+期货”等新模式。三是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新机制。投入方向从竞争性领域向扶持农业公共服务方面转变,重点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投向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及产业示范区;重点投向经济薄弱地区,促进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农经处)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