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供给构建中国农业大格局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经管司司长 张红宇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农业由大向强迈进,不仅是其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建设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势农业的必然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农业的新起点、新方位、新目标、新要求。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农业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以大视野、大思路培育大产业,加快构建中国农业大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加快构建中国农业大格局,根本途径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在充分把握基本国情和农情的前提下,创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宏观调控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事实上,中国农业几十年来不断成功的奥秘,关键就在于实现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指导,以及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完美结合。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继续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价格保护、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撬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产业成长规律,充分释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绿色化为导向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着眼于解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解决的是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使土地经营权通过市场化配置方式,让有能力的人种更多的地。以“三权”分置为统领的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为满足农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等各相关方的土地权利诉求提供了一个具体实用并富有弹性的制度设计,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改革路径。特别是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规定,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服务型规模经营提供了制度前提。坚持既定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形式。我国一定能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东亚地区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范式。

  农业经营制度。构建中国农业大格局,要坚持开放原则,促进农业经营体系向分层化、规模化、专业化、协同化、企业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一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充分认识到普通农户仍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并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国情,以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为基本取向,着力增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的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坚持多元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不应有优劣之分。要根据各地实际和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让农民自主选择,不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联社、产业化联合体等方式,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赋予新型经营主体平等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防止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依赖,规避日本、韩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内生缺陷。

  人才支撑制度。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标准,抑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求,都从制度层面为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识、企业家情怀的农业从业人才队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避免农村老龄化和农业后继无人现象。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人才支撑。注重从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高校毕业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他们创业创新,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