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5月22日上午,山东青岛的黄某在某糕点店购买肉松蛋糕等糕点,到王某家串门,二人联想到之前看到的“棉花肉松”视频,便把购买的蛋糕放入盆中,加水搅碎。在洗蛋糕的过程中,把杂质取出来,剩下棉絮状纤维。二人用手机录制视频,随后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宣称该店销售蛋糕上的肉松是棉花,引发多名群众与该糕点店发生消费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经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验,肉松蛋糕未检验出棉花基因。青岛市市南区警方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5日。
“粉丝可燃烧含荧光剂”“肉松面包是棉花做的”……近期,新一波朋友圈谣言来袭,引发很多人的焦虑。从“假鸡蛋”“速成鸡”“激素鸭”“塑化剂面条”到“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相关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这些谣言大多数严重缺乏常识,但并不妨碍其在网络和微信上四处传播,造成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
网友:“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能形成病毒式传播,源于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而一些消费者又缺乏科学判断,对谣言“宁信其有”,也不乏个别人是为谋取不法利益等目的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售食品编造谣言,有意抹黑。
平子: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网友:不时出现的“伤农谣言”,既是对农业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侵害,也是对食品安全工作积极性的打击,不利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健康安全关系,更是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一步步撕裂社会的信任。因此,必须多方发力,采取措施,铲除“伤农谣言”产生和生存的土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