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砥砺奋进 期待再开新篇——合作社发展十年记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李春艳 字号:【

  今年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在数量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8.8万家,是2007年底的73倍。这组数字足以说明我国农民合作社旺盛的生命力及良好的发展态势。十年路漫漫,求索不停歇。十年间,合作社如何发挥其组织优势服务“三农”?对我国农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近日,记者深入各地,切实感受到十年来合作社给我国农业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户进入市场的腰杆硬了

  这几年,广东省中山市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婉芬感受最深的就是:合作社让散小养殖户争取到了市场话语权。

  中山市的三角镇有着多年的生鱼养殖历史,然而,长期以来,该镇的生鱼养殖产业盈亏波动却非常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生鱼养殖产业处于个体农户生产状态。据苏婉芬介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上游饲料经销商哄抬饲料价格致使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下游零售商控制生鱼市场、压低采购价格,中间是单家独户的农民,且没有创建产品品牌,无力与之抗衡。“这种分散的个体渔农因缺乏组织化,就导致农户因缺失话语权而长期挣不到钱。”苏婉芬说。

  后来,随着苏婉芬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生鱼饲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2013年,她发现从经销商处购买饲料费用较高,直接从厂家购买每包可以节约17元钱,于是她主动与饲料厂家联系直接购买饲料,但却因采购量较小被厂家拒绝了。于是,苏婉芬与其合伙人于2013年4月联合村内的22户生鱼养殖户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很快,参加合作社的养殖户就尝到了甜头,生鱼养殖每亩年需饲料300袋即6000公斤,合作社统一购买饲料每袋节约17元,综合起来,养殖户每亩每年总共可节约4000多元,极大地降低了生鱼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带来了养殖效益。

  同样有此感概的还有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林家盛。“没有一定的产品数量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只能任人宰割,甚至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这位水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如是说。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农民谈判的腰杆子硬了,产品进入市场的空间也大了。2008年,江苏省射阳县陈洋镇富洋居委会村民陈达国无比兴奋:种了这么多年的树,自己种的树还是第一次被栽种到了北京奥运场馆的周围。陈达国不仅卖树赚了钱,当地农业部门还特意给他包了一个大红包。奥运花卉苗木的选择十分严格,一个普通的村民是怎么做到的呢?陈达国说:“多亏了合作社。”

  陈达国所在的射阳县富洋苗木花卉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2007年8月我们得到一个消息,北京需要10多万株大叶黄呀,当时如果没有成立合作社,这笔生意做不成。”

  现代农业发展的步子加快了

  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在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2010年,张志雄从西安回到了家乡湖北省南漳县,凭着自己积累了多年的资本与过硬的技术,开始尝试在老家养殖蛋鸡,并于2011年5月成立了南漳县咯咯大养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严格按照五统一把大伙拧成一股绳:统一鸡苗品种供应、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养鸡是一个传统行业。一个人养几只鸡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能不能养好几百、几千、几万的鸡。”张志雄介绍说。因此,在饲料配方上,合作社要求社员按照小鸡生长的不同日龄来调节营养的配比。这样一来,可以确保蛋鸡肌体健康,产蛋平稳。在养殖环节,无论是育雏阶段的熏蒸、消毒、室内温度调节,还是产蛋期间的光线、饮食、饮水、温度、湿度、防疫等,都要求精益求精。在质量上,合作社跟每位养殖户都签订合同,对农户送来的鸡蛋实行严格检测,严格把关。为了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合作社规定:生产的鸡蛋一周内要送到市场上,不能因为价格上的波动压货,造成产品不保鲜。同时,在包装上,凡是发现有一点破损的,都要随时拿出来,确保鸡蛋品质。

  标准化、专业化的养殖要求,使得合作社“咯咯大”金粉鸡蛋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目前,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已达到12万只,成为全县最大规模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近年来,合作社还逐渐尝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山西省平定县后沟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植、加工黄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种植的黄瓜个大、肉肥,加工的黄瓜干色鲜、味香、质脆,乾隆皇帝曾亲笔御批为“龙筋”。近十年来,能够让当地黄瓜干拥有“龙筋”大品牌大名气大市场的,除了后沟村农户潜心传承传统技艺外,离不开保康黄瓜干合作社的引领与带动。

  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市场开拓空间有限。基于这一现实,合作社或通过联合成立联合社,或借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产业融合。2015年9月永泰县友信李果专业合作社与溜溜果园集团签订了“青梅产业联合体合作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溜溜果园集团公司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品质保障机制,并对基地内的青梅实施保护价收购。对于合作社来说,有了保护价收购,确保果农能赚到钱。对于溜溜果园集团而言,统一的种植标准使得他们可以得到稳定而优质的原材料,确保企业的生产。

  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贫困帽摘了

  采访中,一些合作社社员由衷地说,农民合作社像一座座“连心桥”,架起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烈日当头,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鸿运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智用手抹了一把汗珠说:“没成立合作社之前,我们全村一万多亩地每年用工量大概在300到400人左右,成立合作社之后,用工量平均在40到50个人,平均每年每亩地种棉花可以节省300到400块钱。”

  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是新疆为数不多的整村土地全部加入合作社的村子。合作社成立没两年,迎来了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园落户,采取GPS导航技术作业,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靠着高度的机械化集约化,红柳塘村村民钱袋子都鼓了起来,王智说,村民们每年的土地分红收入都超过万元,让很多村民更满意的是,土地由合作社来管理,使得绝大多数人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开始从事三产,五年时间就成了全疆响当当的富裕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农民合作社逐渐成为产业扶贫的依托和载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6年,云南省永善县务基镇锦屏村的养殖能人杨林牵头组建了成博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纳该村48户贫困群众入社,带动贫困户摘掉“贫穷帽”。

  “我家领到政府发的1头能繁母牛,平时不懂怎么喂,也没得专门的畜圈,合作社解决了我们规模扩不大、技术跟不上的问题,每年都可以生1头小牛,喂到出栏每头可净赚5000元。”入股社员杨桂荣非常认可合作社的扶贫模式,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胡常忠是锦屏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年纪逐渐增大,无法外出打工,他将政府发放的1头扶贫母牛入股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下来工资能拿到2000元。从去年10月到现在,胡常忠已领到1万多元,这笔钱极大地补贴了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甚至还有部分结余。

  正是看到了加入合作社的种种好处,当地许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纷纷找到杨林,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杨林正筹划扩建圈舍,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一起脱贫致富。

  十年耕耘,再踏征程。尽管我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仍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但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各地探索实践的不断成熟,农民合作社将会在今后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放异彩,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大显身手。我们坚信,农民合作社的未来会更美好、发展空间会更广阔。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