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出的,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种子人吃,根茎叶喂养牲畜,人畜粪便还田再作为农作物肥料,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向前发展。现代农业打破了这一封闭模式,注入两个外力,一是从石油、矿物中提炼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二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两个外力注入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这还仅仅局限在第一产业中做文章。农业现代化打破了一产格局,拉长了产业链,把作为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作为第三产业的农业服务业融入产业体系,把农业打造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五个创新。
第一,内涵创新: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相比,虽都具现代性,但一个“化”字,使其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广。一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推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化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分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三是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成长状态转变,从而推动产业优化与升级。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等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情况复杂的国家而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创造。
第二,外延创新:实现“三体共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农业、农民、农村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密不可分:农业是本体,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的载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作为本体的农业、作为主体的农民和作为载体的农村共同现代化的路子,实现“三体共化”。其中,本体是核心、主体是关键、载体是基础。
第三,目标创新:包括农业现代化逻辑目标创新和综合目标创新。一是逻辑目标的创新。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是由该国的土地、劳动力、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美国人少地多,追求的逻辑目标是劳动力产出最大化。中国人多地少,只能走以追求土地产出最大化为逻辑目标的路子。逻辑目标是方向性的问题,必须把准,不可盲目。二是综合目标的创新。现代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也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而农业现代化除了追求实现现代农业的经济目标外,还要实现农业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承担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生态目标。
第四,路径创新:外延扩张带动与内涵改造提升并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向工农业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村大国,要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工农城乡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升级。如果仅按照实行外延扩张的模式发展,即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仍然是输血型的,难以形成农业农村自身健康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农业必须注入现代元素走内涵改造的路子,将输血变为造血,才能在内力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第五,结构创新:重构农业生态系统。重构农业生态系统是从广义的生态视角出发,将生态学原理移植到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各目标领域之中,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各系统领域自身及系统领域之间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成,并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优化的经济生态系统,民主的政治生态系统,繁荣的文化生态系统,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文明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这五大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政治自觉、经济自由、社会自治、文化自主、生态自然的“五自”新格局,使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如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施、现代人才、现代服务等现代元素能够方便快捷地注入。(作者系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