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不能千村一面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永平 字号:【

  近几年乡村游火了。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家过年,体验民俗,感受年味儿,多地乡村游的客流创下新高。红火背后难掩缺憾,有游客抱怨,“村头吃饭、棚里吃果”,除了吃就是吃,乡村游变成“吃饭游”;也有人吐槽,高大上的生态园,一模一样的人造“古街”,缺了乡土味道,没了乡村特色。

  这折射出乡村游的成长烦恼。多年快速发展,全国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4400多亿元,受益农民550万户,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业态。然而,一些地方扎堆上马乡村游,农家乐、豆腐房、采摘园成了千篇一律的标配;有的地方模仿别人的景观,砍树填湖、拆古建今,丢了“泥土气息”。乡村游如此生搬硬造,难免同质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好景不会太长。

  乡村游核心就是“乡村”二字,应该保持其“原汁原味”。各地农村“千村千面”,有的特在文化、特在生态、特在产业,许多村庄形态是千百年形成的,有深厚的内涵和积淀。要防止一哄而上,搞形象工程,建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乡村游要科学规划,既尊重农耕文明,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真正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在此基础上完善交通、卫生、食宿等设施,才符合乡村游的本意。这样的原生态特色旅游,才有持续的吸引力。

  乡村游是分享式、体验式旅游,要注重游客个性化需求。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发挥市场力量,私人定制适应不同游客群的旅游产品。有人担心同质化,实际上,做足“旅游+”的文章,空间很大。比如浙江宁海,通过“旅游+健身”,用登山步道串联美丽乡村,带活了沿途民宿;有的“旅游+教育”,开设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课等,成为不少家庭的亲子乐园;有的地方“旅游+体育”,借助山地马拉松、单车赛等运动项目,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关键是要花心思培育。(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