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打造“塞外粮仓”新名片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周嵘 字号:【

  11月,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北端的五原县,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虽不见“塞上江南”的美景,但连方成片、沟渠整齐的农田依然向人们展示着“塞外粮仓”的壮阔景象。

  五原县地处全国9个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河套灌区,曾经到处都是田间洼地,田埂、灌渠杂乱无章,备受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收益低等问题困扰。近年来,这片古老平原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喜人局面,“塞外粮仓”再次为自己印制了亮丽的新名片。短短几年,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大破大立为规模流转破“坚冰”

  塞外的冬日气候寒冷,但五原县新公中镇光胜村二组的农民腾利军的心情却未受寒冷天气的影响,谈起土地流转话题时仍激情澎湃。腾利军告诉记者,现在全村的土地都已经连成片,推倒了土堆,填平了低洼不平地,他把土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自己也当上了农业工人,拿起了流转费和工资的“双薪”。

  可是以前并不是这样。“五原县地处河套最低洼处,我们所耕种的土地高低不平,地里的土堆随处可见,有时候拖拉机进去就出不来,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土地耕种不方便,土地流转也很难。”腾利军说。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五原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排配套的水利设施齐全,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的耕种方式却制约了土地收益,没办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不甘心的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寻找出路,留下了大面积撂荒的土地。

  如何走出僵局?如何让土地重焕生机?改变源自2010年五原县被确定为内蒙古首批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的旗县,那时在当地被叫作“大破大立”。“大破大立就是要把经营几十年的土地打乱综合治理,重新规划、重新开挖渠沟、重新修路、重新平整土地、统一整治土地、重新分配经营,难度不小。”五原县农牧局副局长朱玉龙介绍说。

  被整治的这些土地需要重新打乱划分,这对于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而言,如何解开这个结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情。朱玉龙说,政府部门没有直接插手解决这一难题,而是给了村民更大的“话语权”,由村民自己设计方案解决。

  腾利军告诉记者,由于土地整治打破农户的承包界,进行统一开挖沟渠,为了“划分”土地,几年来当地村委会几乎隔几天就要开一次会。每个村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但最终在争吵中都重新划分了土地。

  棘手的问题在农民各种设计方案中得以顺利解决。五原县隆兴昌镇党委书记韩俊义欣喜地看到,被整治过的这些土地,由于焕发了新貌,使得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愿意租用他们的土地,进行绿色有机食品等项目的开发。“土地整治后,我们的地能有个好价钱。”他表示,土地被整治后,再进行流转,老百姓什么都不亏。五原县人大副主任韩香莲也认为,从2012年至今,该县因土地整治而引发的土地流转热潮正初露端倪。

  民主决议让农民流转更安心

  张可心是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村民,夫妻二人种着30亩土地,辛苦一年下来只有一万多元的收入。2014年,他把土地“上交”给了永联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与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为期5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夫妻还进入合作社打工。让张可心感到高兴的,除了土地信用合作社帮他“卖出”每亩600元的好价钱,就是流转过程没让他自己操过心。“土地信用合作社把啥都张罗了,我们省心,也更安心。”张可心说。

  通过土地流转,让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可是,农民在流转市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单户流转土地,不但难度大,价格上也容易吃亏。针对这几年村民间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情况,永联村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作为一个信用平台,先把流转的土地收回来,签租地协议,再以同样的价格租给承租人。

  永联村党支部书记高文龙说起土地信用合作社就像说自家孩子一样。他告诉记者,合作社理事会由村民代表组成,流转事项都由大家商议决定,有效避免了单户农户考虑不周、容易在合同条款上吃亏的问题。目前合作社集中收储和流转13000亩耕地,并以每亩550-6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搞规模化经营,村民们就地打工挣钱。

  同处新公中镇的张金狮圪旦则采取了更加传统的民主决议方式——“土地议事会”。巴彦淖尔市农经站站长刘永生向记者介绍说,“土地议事会”是土地使用权人集体提供土地的松散组织,与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不同,不是经济实体,不搞合作经营。在选择经营者后,按合同约定实施过程监管,但不参与和干预具体经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主要体现在收益分配上。约束经营者按年度支付租金,在土地收入超出1500元时,以收益分成方式激励经营者。

  实行土地流转的形式很多,在本集体内转包,或向集体外农户出租。分散流转租金收入偏低,采取“土地议事会”的形式,集体决策,整体流转,选择有经营能力的专业经营主体,可以保证良好可靠的租金收入。议事会成员、村民王贵成说,前几年,议事会召开全村大会讨论土地流转问题,在完全由农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大多数村民将全村80%的土地租给了益川公司经营。通过益川公司为村里引来“金凤凰”,各类农业机械、优良种肥使得张金狮圪旦农业生产彻底变了模样,农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朱玉龙说,有了本乡本土的土地流转组织,大量农民安心地离开了土地,开始了他们“二次创业”的进程。有特长的农民能够安心发展事业,没有什么技术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务工取得工资性收入。“收入还行,现在打零工一天不少于70块钱。”侯家营子村一位妇女说。

  规模经营让企业农户都挣钱

  对于五原县益川公司老总赵益川来说,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来自他在东北的一次考察,当他看到13万亩地只有18个工人在耕种时,他就萌生了一个梦想: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机械化农场。

  如今,赵益川的益川公司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农业企业。赵益川不断投入开垦荒地,承租整合土地,扩大经营面积。他提出了“四个2000”的设想:即用2000亩地所种的玉米、葵花盘、秸秆、苜蓿,养2000只基础母羊,出栏2000头肉猪,积累2000万资产。

  “土地流转的面积持续扩大,代表着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壮大了农村牧区经营主体。”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王国林认为,土地流转对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农牧民的致富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从益川公司了解到,益川公司以每亩600-800元的价格在邻村流转了1万亩土地,解决了企业15%的原料需求。流转土地的280户农牧民搞起特色种植、养殖业或外出打工,年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近900万元,户均达到3.2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以上。

  今年年初,新公中镇团结村农民刘耀宗终于下定决心把自家的35亩土地都流转给本村合作社。“前几年流转的时候我一直舍不得,但看到其他已经流转了土地的村民收益确实比以前好,而且比种大田省心多了,今年我就跟着流转。”

  刘耀宗算了算收益,以前种大田一年到头最多收入5万元,流转土地后合作社按每亩800元的价格一次性给了2万多元,加上今年自己打工等方面的收益,到年底收入估计能上8万元。

  “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外出务工或投身其他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对于受让土地的经营者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可以通过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等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互利双赢,有效地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 自治区经营管理站副站长侯惠琴说。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