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不是“空壳子” 农民不拿“空本子”
时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吴劲梅 字号:【

  2015年,安徽天长市被确定为全国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产权改革,改出了农村发展的动力

  天长在“资源不多、资金不多、财力不强”的情况下,以改革为牵引,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动力,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新样本,回答了习总书记一直关心的中国农村未来的路怎么走的问题。天长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股改基础,却绘出了美丽的新画卷,可圈可点。主要有这么几条:

  经验一:纵深推进“全覆盖”,微薄分红暖人心。全市151个村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实现全覆盖,不留白。全市127个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余24个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改革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合作社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天长股改一年来,有收益的村实现全分红。多的分了100块钱,少的只分得40块钱,老百姓说:等了40年,盼来了40元。看起来不多,但这个钱的含金量不一样。这个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党中央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从集体分来的钱。老百姓还说:“40年前看小岗分田到户,40年后天长折股到人”。这些都是出自老百姓的口中,说明改革深得农民群众拥护。

  天长改革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市委市政府认为改革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好啃的骨头要啃,不好啃的骨头也要啃。集体资产不是“空壳子”,必须发展壮大;农民不拿“空本子”,必须分红,这是天长市在股改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分显示出他们担当和责任,抓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经验二:宣传到位,群众参与,农村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多年来农民对基层干部印象就是上传下达、吃吃喝喝,干部讲什么,农民也不当一回事,听不进去,开会也开不起来,非要开会就要给补贴。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农民群众听你说,关键还要看你干,他还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跟他自己有利益关系,所以宣传发动是非常重要的。天长的宣传很到位,通过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务公开栏、《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反复宣传股改的政策、目的、意义以及与老百姓的关系,在全市营造了“议改革,懂改革,赞改革”的浓厚氛围,最终实现了群众要知道、要参与、要管理、要收益、要监督的效果。群众全过程参与太重要,群众参与和监督就不容易走样。群众满意,说明改革才算成功。天长股改后,农民参与管理集体事务的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大大加强,改变了多年来农民不关心集体、不参与集体事务的状况。例如,股改后,杨村镇光华村花了13500元为村民健身广场铺设了地胶,但因地胶质量不过关,一场雨后便出了问题,这时股东代表王进就向合作社提出质疑,要求立即整改,避免了这13000多元打了水漂。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基层组织出现了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真正实现了“政经分离”。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再也不是村“两委”说了算,严格实行年初预算、成员代表大会讨论、监事会监督执行等环节。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以及资产资源处置权交给了村民,村级事务从“一言堂”变为“全民参与”,从“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运行”,解决了“村官”“独揽全局”的局面,消除了村民对村干部的猜疑和误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班人马,两套账目、三块牌子”,是天长打造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结构最新最有效的样本。

  经验三:规范操作,建立机制,确保改革可复制。天长这次改革,重制度设计,严格资产量化范围,严把“三关”。在制度设计上,先后制定了多项制度和办法,在资产量化上与中央文件精神完全符合,只对经营性资产量化。通过严把清产核资关,充分发动基层干群力量,用最低的成本摸清村级集体资产存量、结构、分布以及运营情况。通过严把成员确认关,使股改最易闹矛盾的环节能够风平浪静,实现群众零上访。通过严把股权设置关,将经营性净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成员,设置“个人股”,不设“集体股”,使股改一步到位,不留隐患。

  各地股改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形成的机制是共性的,值得推广。天长在试点中,建立了五大机制:第一,利益联结机制。过去集体资产是少数干部掌控,是少数干部的“小金库”,而这次改革,量化到全体成员了,是成员的“聚宝盆”,这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第二,动力机制。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是革村干部的命,而是再造一种新的机制,形成对村干部的一种倒逼机制,那就是不光有来自上面领导的压力,还有来自下面群众的压力,农民当了股东,年底能不能分红,分多少,这就是给村干部带来的一种倒逼,也就形成了动力机制。第三,成员机制。这次改革最大成效就是弄清楚集体经济到底是什么的概念,与农民的关系是什么?彻底澄清“村干部认为集体就是几个村干部的,想咋办就咋办,而农民认为集体只能看,摸不着,与我没关系,我也不会管”的模糊认识。农民是成员,是股东,集体的一切利益与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有了面对问题自己解决、不需政府包揽的意识与能力。第四,秩序机制。改革必须依法依规,那么股改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规范操作,摁几个手印,上几次墙,开几次大会,都是需要有台账、有记录、有档案的。天长首创了“6556”工作法,即将整个改革分为“6”个阶段(宣传动员、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配置与量化、成立经济合作组织、总结完善),重点开好“5”次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主会议(启动动员会、清产核资结果公布会、成员身份界定及股权量化方案户主会议、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公布代表会、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大会);按程序做好“5”个请示批复(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章程(草案)》,合作社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候选人推荐,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发布“6”个公示或公告(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公告、清产核资结果公示、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开展公告、实施方案公示、成员身份界定结果公示、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公示)。该模式简单易学,保证了改革快速、平稳推进,实现群众“零上访”。第五,支持机制。天长一年多的试点,取得如此成效,主要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一揽子政策,包括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5、7、9计划(市财政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5万元,3000-5000人的村7万元,5000人以上的村9万元”的标准预算安排村级办公经费,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开展“十强”“十快”“十优”的决定等是分不开的,让村干部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事创业,实现年底分红承诺。

  二、“三权分置”,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当年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在“生死状”上摁下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彻底破除“一大二公”体制,探索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承包权,形成“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又分出一层,一分二,二分三,三权分置。经营权的放活、承包权的稳固、所有权的明晰,真正实现三权的自由、自主、自治。

  天长三权分置分出了活力,解决了地有人种、人有事做的难题。一是劳动力活了,年轻人自由穿梭与城市与农村之间,老年人依旧可以在自家流转的地上劳动挣钱。二是资源活了。农民的老房子,变成民宿,不起眼的小水沟、小池塘或农业园里的道路皆可以盘活增值。三是农村有了生机与活力。天长土地流转达到60%。其中流转500亩以下的主体就有1120家,流转面积达36万亩,分别占流转主体总数的84%和流转总面积45%。农村土地流转总体呈现出规模逐步适度、主体日益多元、效益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形成人人有事干、户户能挣钱的局面。2016年天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9元,高于全国全省的水平。

  三、政策激励,形成了农村发展的推力

  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打破条条框框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推进过程中,天长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农经力量强,则推进改革易;农经力量弱,则推进改革难。为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天长市积极争取滁州市和省编制管理部门的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有效履行职能的意见》。市级在市农委下设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正科级事业单位),按照每5万农业人口配备1名管理人员的标准,核定编制11个。各镇在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加挂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按照“万人一名”的标准,从公务员队伍中,选优配强农经工作人员4-6名,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

  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出台了《天长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天长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依托天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有的交易场所、服务设施和机构人员,借助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熟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化手段,综合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顺畅有序开展。自5月23日上线以来,已进场项目43宗,成交项目22宗,累计成交金额481万元,与过去相比大幅增值。如杨村镇桥南村12亩林权转让,起始价14.2元,成交价22.6万元,增值率59%。

  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市财政安排600万元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专项基金,银行按1:5进行配套,国元保险、天振担保、经办银行按照5:3:2比例承担风险,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目前已累计发放312户4946万。同时加强改革成果运用,试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捆绑抵押贷款做法,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释放农民的股份权能,最长贷款期限为5年。目前“农权贷”运行良好,已累计发放218笔2362万元,增添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加强财政资金撬动力量。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基金,基金收益与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三年共整合各类资金投入集体经济项目3000多万元。2016年,全市村级经营性收益达1411万元,是改革前的2.5倍,全市实现股改第一年就有12个村向成员分红。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5万,3000-5000人的村7万,5000人以上的村9万”的标准预算安排村级办公经费,让村干部打消村级运转无经费的顾虑。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对2016年度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强村”“十快村”和农村综合改革“十优村”进行评比奖励,给予获奖村1万元的奖励,专门用于村干部发放奖金。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委经管总站)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