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是各地扶贫的第一要务。长征沿线地区也是如此。记者走访了解到,长征沿线许多地方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让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发展特色农业,增强“造血”能力
福建省宁化县曹坊镇村民冯玉平原本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患病负债累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前几年老婆眼睛出了毛病,我外出打工赚医药费,还是欠了快4万元。家里住的仍是土房子,日子过得挺苦的。”冯玉平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村里开始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冯玉平闻讯回到老家,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上了12亩山药和8亩烤烟,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这几年,冯玉平不仅把欠债还上了,家里还盖了栋新房子,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由于踏实努力,冯玉平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在的生活,我原来想都不敢想。”冯玉平说。
冯玉平不是个例,在长征沿线地区,像他一样因特色农业脱贫的农民还有很多。
“一亩脐橙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在江西瑞金市黄柏乡万亩脐橙基地内,牌子上两行红色大字在树丛掩映下十分醒目。站在被果实压弯的枝头下,43岁的果农邓主平满脸自豪地介绍:“我这20亩果园正值盛果期,一亩纯利能有七八千块。”
赣南脐橙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品牌。以脐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也成为这片红色土地的脱贫利器。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带动70余万人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油茶产业,13.5万贫困群众每人年均增收800多元。
与赣南脐橙一样打响品牌的还有宁夏枸杞。走进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新村,在村东头一望无垠的枸杞地里,1000多人一起劳作的场面蔚为壮观。一串串红玛瑙似的枸杞被轻摘入筐、过秤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同德移民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马永伏介绍说:“我们引进大型农字号企业,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在同德村这片远离污染的土地上生产出高品质枸杞。每年全体村民不仅能得到一笔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枸杞种植基地就近打工挣钱,不少贫困群众因此脱贫致富。”
记者在长征沿线一些贫困地区采访发现,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脱贫方式:有的地方连片发展,做强做大地域品牌;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搞一村一品,成效显著。这一方式,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脱贫的能力。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致富产业
贵州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2014年开始,杉坪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5000亩的“黔北花海”景区,同时建设了观光长廊、婚纱拍摄基地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村民袁洪明曾在浙江的工地打工,一年收入两万多元,自从去年在村里开了一间农家乐,仅盛花期3个月他就收入了8万多元。目前,杉坪村乡村旅馆、农家乐已超过70家,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由发展乡村旅游前的4500元增加到2万元,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小康村”。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的隆德县,良好的生态也帮助不少贫困群众圆了脱贫致富梦。隆德县现有林地74.8万亩,以此为基础,该县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和花卉等特色产业,种植苗木花卉3288亩、林下药材2万亩、林药间作9391亩,养殖林下生态鸡13.35万只。
在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一处半山腰,一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草木茂盛的地方建起了3座鸡棚,许多散养的山黄鸡在松树下悠闲觅食。这里已经成立了新盛牧草合作社,社员柳宝军说,合作社由10户农户组成,养殖了8000只山黄鸡,大家挣的比种地多了不少。
与娄山关镇、陈靳乡一样,长征沿线许多地方都处于山区。随着全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凸显,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在云南省寻甸县法祖屋村寻甸瑞驰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里,一群群山地鸡悠然自得,在树林里,在草丛中,或小憩,或觅食,不时有体格强健者飞上树枝,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
养殖场负责人马礼娟介绍:“这里远离居民区,空气好,山地鸡不易患病,这样环境里长成的鸡,肉质紧且绵软,很受市场青睐,每公斤能卖到5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联合32户养殖户,为上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收储周边村民的玉米秆作为青储饲料,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在云南镇雄县乌峰街道小河村,镇雄益雄药业公司建成了5000亩中药材基地,种植黄精、牡丹、半夏和当归等中药材。目前,基地为贫困群众提供了180余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还带动了380多户1300多人脱贫。
开掘长征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长征沿线地区最有特色、不可复制的资源正是长征资源。近年来,不少地方围绕这一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做大红色产业,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今年8月,烈日下每天都有超过万名游客前往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参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介绍,借助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地的优势,会宁较早开始了红色旅游的探索。目前,会宁的红色旅游已形成体系,会师楼、会师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等景点,成为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重要场所。
快速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也让餐馆、农家乐等看到了商机,纷纷打出“红军饭”的招牌,为游客提供感受长征的新方式。“十二五”时期,会宁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
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红色旅游同样如火如荼。“红色旅游的火车头带动了全镇经济增长。”古田镇副镇长谢林烽说,古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参观者达百万人次,镇上的餐饮店、零售店、旅馆有100多家,很多贫困群众由此实现了就业。
在湖南省通道县,红色旅游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通道县以当年中央红军召开“通道会议”、形成“通道转兵”决议的恭城书院为核心,启动了通道红色文化景区建设,并参与联手打造“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的发展给通道县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县里受此启发,开始尝试“旅游+异地搬迁”的扶贫模式。通道县扶贫办主任吴永雄说,县里把偏远地区的贫困户直接迁到景区,这样他们就有更多工作机会,还可以做点小生意,脱贫更快。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长征沿线不少地方,红色旅游都成了扶贫的重要抓手。一些地方还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除了观光游览,还推出红色剧目演出,成立红色艺术团,创作红色歌曲和情景剧等,不断做大做优红色旅游产品,使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