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一村一品 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陈晓华 字号:【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一村一品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扶贫开发的攻坚拨寨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去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贫困村多数地方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村风光,如果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进行利用开发,就能比较好地实现弯道超车。新形势下,中央再次强调发展一村一品,可谓意义重大,也足见一村一品在脱贫攻坚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涌现出了很多好典型,特别在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发展一村一品能让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贫困地区尽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都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具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因此,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可以让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竞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格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5.8万个,专业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7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6.3%;在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发展有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万个,占全国专业村总数的21%。位于武陵山腹地的国家贫困县——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全县国土面积的90%为山地,虽然土地贫瘠,但这里气候独特、土壤有机质含量异常丰富。为摆脱贫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县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县126个行政村中已发展有89个茶叶专业村,带动1.2万户农户发展茶产业,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当地的古丈毛尖茶,如今成了带动农民脱贫增收并引以自豪的致富产业。

  (二)发展一村一品能让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规模狭小是目前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造成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可以使贫困地区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把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集聚,强化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2015年,全国专业村种植基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牲畜养殖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9%、12.1%和3.2%;从行业布局看,从事蔬菜、水果、茶叶、花卉四大产业的专业村数量占到专业村总数54.8%,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地处川西高原的四川盐源县卫城镇,在确立了以苹果为主业的一村一品发展路子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镇90%的农户从事苹果种植,实现了“村村有苹果、户户能致富”。全镇苹果种植面积已从最初不足百余亩发展到目前的6万亩,年产量达到2.9亿斤,产值5.2亿元,日益壮大的苹果产业不仅让卫城镇早早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苹果第一镇”。

  (三)发展一村一品能让贫困地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活力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很难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最有特色的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其他各国都没有。中央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都高度重视。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许多贫困村要么没有生产企业、要么没有创业能人,应该说,绝大部分都没有集体经营性收入,也就是所谓的“空壳村”。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依托贫困村特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投资开发,兴建特色产业基地,有的在山区优先兴建养殖基地、在林区优先兴建林木基地,有的在库区优先兴建水果基地、在湖区优先兴建水产品基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不断集聚,从而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集体资产分三类,包括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贫困地区来说,如何利用资源性资产是一个大课题。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把集体经济壮大,利用集体荒山,搞农业的产业开发,引进社会资本,就有可能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国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专业村2372个,超十亿元的139个,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专业村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在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经济强村。西藏自治区江孜县近年来在全县各村(居)大力实施一村一品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全县155个村(居)中,有集体经济项目的村(居)112个,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发展前景的村级集体经济,有力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同时带动了全县农牧民脱贫致富。

  (四)发展一村一品能让贫困地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自力更生,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说到底要靠内生动力,而发展一村一品正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一村一品发展,能有效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使农民在开发特色产品过程中,学到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与合作理念,增强了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了各个方面的素质,在致富增收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甘肃省清水县在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中,围绕林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聚焦劳动力技能提升,组织实施了精准扶贫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积极培育出了精通种养技术的“技能型”农民,外出务工的“劳务型”农民,以返乡青年和产业大户为主的“创业型”农民,忙时种田、闲时挣钱的“两栖型”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型”农民。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43元,虽只占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8.3%,但这一比重已比上年(2014年贫困县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71.8%)高出6.5个百分点。通过各地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可以看出,发展一村一品是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二、明确思路,准确把握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扶贫后,目前我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五年时间,如何用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这些贫困人口问题,中央提出,未来几年要让30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脱贫,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可见,在不少地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努力确保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实现预期目标。

  (一)牢固树立市场引领的理念,坚持做好特色产业这篇文章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是重要任务。可以说,现在没有“产不出来”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同时,我国已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快速转变,对优质、安全、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定要瞄准市场需求,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确保产品适销对路。要抓好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企业知名品牌,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脱贫。实际上,现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抓手很多,在做大做强种养业基础上,第一是精深加工,第二是电商营销,第三是乡村旅游,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可行的。所以今天发展一村一品要不断引入新的元素,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二)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发展思路不创新不行,贫困地区发展一村一品更要强化创新意识,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要创新贫困户的受益方式,积极发展土地入股,鼓励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相关涉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投入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既可以得到务工收入,又能拿到股金分红,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形成稳定收入来源。二要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盘活起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并发展集体经济。三要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助推一村一品发展。现阶段,要积极支持贫困村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通过互联网克服交通瓶颈、快速连通外界、及时对接供需,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广大贫困地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它们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据专家统计,我国680个连片特困县中有60%以上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更会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为此,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比工业、拼GDP肯定是落后很多,但讲生态谁也比不过。贫困地区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绝不能以牺牲绿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用好用活这张生态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把绿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

  三、强化措施,确保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兜底保底、更要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根本就是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加快发展。前不久,农业部会同九个部委,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下发了产业脱贫的指导意见。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局出发,在产业脱贫中,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为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同步迈入小康。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努力做到“五个加强”。

  (一)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组织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当地“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不同的县、乡、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条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宜茶则茶、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进一步明晰本地一村一品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指导和服务。

  (二)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发展信心

  扶贫必先扶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理念的认识,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要加大对当前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广泛宣传通过一村一品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特色产业发展中。

  (三)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形成合力、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强对现有涉农资金的整合,加大对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首先,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各级财政安排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可以由县级统筹整合、打包使用,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其次,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问题,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扩大产业的辐射面。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支持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

  (四)加强主体培育,强化示范带动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一个好企业能带动一片,贫困地区更是如此。要进一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着力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脱贫攻坚的组织化程度。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一村一品品牌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村企对接、村企共建等活动,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群众建立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各地要及时总结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推广宣传典型模式。

  (五)加强农民培训,增强致富能力

  集成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一村一品带头人的培训,增强他们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头致富的能力,带动更多农民成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力军,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致富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本文系作者9月22日在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活动上的讲话,编辑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