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不能“起急”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高云才 字号:【

  经常听到农民对结构调整的一些看法:今天调枣树,枣还没见长啥样,又动员让调梨树,说种梨的效果比种枣要好。调来调去,头都调晕了,到头来,还是没见有啥效益。最近发生在山西蒲县的“卖羊令”,是一个极端的例证。在结构调整时曾经鼓励养羊,现在因为开展封山禁牧专项整治行动,就强令村民10天内必须把羊卖掉,令村民蒙受损失。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一直伴随着农业生产全过程。

  农民自发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时常不对称,政府的引导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但各种风险挑战也在逐步积累集聚,资源紧张和环境制约形成双重挤压,急需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寻求新的突破。

  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

  农民有自己的理儿,笃信自己的经验,喜欢自己熟悉的农事,在结构调整面前,常常不急不慢。干部往往不一样,容易“起急”。

  国家计划结构性调减玉米产量,广袤的“镰刀弯”地区今年才安排调减1000万亩。但最近在东北采访的时候,就听到一些省份已经调减2000万亩了。实际上,调减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稳妥有序,不能因为产量相对过剩,就把玉米一股脑儿都砍掉了。

  结构调整,不能“起急”,一急,就乱了方寸,失了准头。究竟该怎么调整结构呢?

  要紧紧围绕地方实际。各地情况不同,调整结构不能一窝蜂,一刀切。要立足地方的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产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最终惠及广大农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眼前就这一山一水几亩田,具体到农户身上,想法可能都不一样。前段时间在甘肃静宁县调研发现,个别农户不舍得把好端端的土豆田调整为苹果田,偷偷把政府无偿提供的苹果苗给拔了。后来乡里安排农户到示范苹果园参观后,拔苗的事才熄了火。

  做到效益最大化和长期化。调整结构的核心,是效益。对农民来说,是产品效益能够最大化;对消费者来说,是安全营养的最优化;对社会来说,是降低资源消耗的最大化。

  多了客观,少了主观;多了科学,少了蛮干。如此一来,农民自是增产增收增效,欢喜不尽。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