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家庭农场政府财政何为?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叶翔凤 杨 擘 字号:【

  家庭农场的顺利发展需要政府培育和支持并提供服务指导。对于应该怎样运用财政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以湖北的调研情况为基础,总结和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按照家庭农场发展生命周期,予以不同侧重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生命周期是农场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孕育求生存期、快速发展成熟期和衰退蜕变期几个阶段。家庭农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农场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其发展延续的政策和资金扶植方式,使得家庭农场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到外部环境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生命周期,帮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支持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和重点环节。建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扶持家庭农场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出台专项政策,在烘干设备、晒场仓储、附属用地以及高产农田建设改造、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家庭农场主开展测土配方、培肥地力,购置农用机械设备等,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同时,完善以水、电、路,机耕道为主的农田和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此外,与目前各种惠农资金对接,形成规模和示范基金,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严禁各种变相手段套取国家资金,搞“非农化”、“非粮化”,侵害农民利益。二是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重点环节。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烘干、冷藏、物流、农机购置等重点环节。在项目扶持上,适应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家庭农场。

  第三,建立家庭农场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资金监管。一是建立家庭农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家庭农场相关信息共享制度,为做好家庭农场的统计和监测工作提供便利。各级农业信息政务网站可增加家庭农场板块或内容,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家庭农场的优质产品。提供网上销售服务平台,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让家庭农场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整合有关方面的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合力推进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农技人员对规模经营大户实行“一对一”帮扶,对规模经营大户从科技培训、信息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帮扶,助其规模生产、集约增效。二是建立家庭农场年度报备制度。将家庭农场相关信息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资格、劳动力结构、经营规模、收入构成、土地流转期限、管理措施等。要定期对信息管理平台内的家庭农场运行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便于对其绩效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提供数据基础。建立财务代管制度,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初期,农民财务管理意识欠缺,再者容易出现走形式化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某些人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促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建立财政资金跟踪支持家庭农场新模式的运行机制。一是支持村办合作家庭农场模式。农民集中居住后腾出的土地和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合作农场统一生产经营,入股农户获得股金分红,参与生产农民获得薪金收入。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模式。合作社与企业资本相互参股,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用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使得专业合作社与连锁超市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形式,实现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保障家庭农场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三是支持家庭农场特色示范基地。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示范性家庭农场,既可以充分调动更多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第五,完善家庭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考核退出机制。一是完善家庭农场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根据家庭农场的需要,安排财力对不同的生产领域提供完善系统化的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为家庭农场提供高水平服务。尤其发展各种专业服务和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二是支持鼓励各类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家庭农场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提供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贮藏、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资产评估和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利用自身技术、机械、信息和营销等优势为农户提供服务。三是建立家庭农场考核退出机制。实行专业考核与村民民意考核相结合。树立绿色品牌理念,建立质量认证服务机制。选择合理的经营模式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有效连接,进而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家庭农场的收益。探索建立家庭农场自己的服务组织,以组织为依托,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申报认证和注册商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党校,武汉东湖学院)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