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的杂交水稻口感毫不逊色于常规稻;本地品种猪肉保持美味的同时,脂肪含量也低了;国产的罗氏沼虾壳薄体肥,味道鲜美,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走进农贸市场和超市生鲜区,不难发现,我们熟悉的农产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舌尖上的新体验背后,是“好种子”的默默助力。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作为“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如今,三年时间已过,普查是否如期完成、工作成效几何?近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闻发布会,就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摸清家底
普查成果超预期
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简而言之就是查清我们有哪些农业品种、怎样分布、有多少、保存利用现状如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过三次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普查,而此次普查是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共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首次开展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刘莉华介绍。
消失的不会重生,某种基因一旦从地球上灭绝,就难以再创造出来。因此,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近三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牵头组织下,国家和各省份分别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组织模式,凝聚了各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基层群众的合力,全面摸清了我国资源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了一大批优异种质资源,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刘旭说,“这次普查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种质资源“大摸底”的背后既离不开各地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也离不开基层普查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他们中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资源守护者、传承人,也有带领普查队翻山越岭采集资源的“老把式”、土专家,还有为抢救性保种贡献智慧的专家学者。三年普查期间,全国150万普查人员不畏艰难险阻,从大兴安岭到三沙群岛,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走遍了祖国各个角落,一边调查收集、一边总结交流,累计行程6300多万公里,真正做到了寻“天下种”,行万里路。
查保并举
把牢粮食安全“资源关”
中国农耕文明悠久厚重,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但随着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些地方品种在生产应用中逐步退出。
“这次普查把地方品种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作为重点,对农户种植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挂在屋檐房梁,珍藏在木柜瓦罐的农家种进行了全方位摸排,新收集的13.9万份资源中,近九成都是地方品种,连同前两次普查收集的31万余份地方品种资源,已全部汇交国家库圃保存。”刘旭介绍。
为避免珍稀种质资源品种“得而复失”,“边普查、边保护”贯穿了此次普查的全过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保留着一片特殊的小麦“甲着”。在藏文里,“甲”意为一百,“着”意为小麦,因每穗有100粒左右而得名。“甲着”是近几十年来收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体小麦地方种,由当地饮食习惯需求长期驯化而来,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小麦,营养丰富,抗病性强,因此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为抢救性保护该品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合作,在巴塘原生境建立了“甲着”繁殖保护和加工基地。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濒危畜禽品种抢救性保护工作方案,制定了“一品一策”保护措施。在普查启动的同时,也同步落实了抢救性保护的经费。三年以来,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千万元,带动各级筹措资金超3000余万元。在精心照顾下,西藏阿沛甲咂牛的公牛数增加了4头,内蒙古河套大耳猪由106头增加到了295头,几近干枯的福建尤溪老树金柑又冒出了新芽,秦巴山区的大果型野生猕猴桃也划定了保护区。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了保护好这些资源,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力度,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与异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互补、国家保护和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
“与上一次普查结果相比,社会各界关注的畜禽地方品种一个也没减少。”左玲玲介绍,“我们还重新找回了河南项城猪、浙江北港猪和龙游乌猪等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这些资源历史悠久,弥足珍贵。”
共享利用
促资源优势为创新动能
如今,越来越多外观奇特、口味独特、生产性能优异、地域特色明显、具备产业化潜力的农业品种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但如何将这些资源用上、用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推动资源共享利用方面,农业农村部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服务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2000多家。同时还制定出台了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先后发布了两批可供利用种质资源目录,首次公开推介了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
“不管是开展优异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分发活动,还是鉴定挖掘、改良创新,都是为了让社会、让育种家能够用起来。”刘旭说,“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资源登记工作,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让育种者知道我们的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有什么特性,方便大家查询、申请获取。”
在上海崇明,拥有悠久种植历史、酥脆爽口的“崇明金瓜”,通过开展选育杂交,育成了“崇金1号”等4个新品种,产品畅销海外;在贵州遵义,“红缨子高粱”凭借独特品质成为众多酿酒企业的指定原材料,带动农户增收80亿元以上;在内蒙古扎兰屯,科研人员利用新收集的野生大豆杂交选育出高蛋白且生育期只有95天的超早熟新品系……得益于种质资源普查,众多品种得到了实际的开发利用,更多优质的农业种质资源惠及了农业农村发展。
“完成普查不是终点,而是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起点。”刘莉华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快资源精准鉴定,强化资源改良创制,推动资源共享利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快加力推进种业振兴打下坚实资源基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