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积极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奋力打造沿海大都市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西青样板。几年来,西青区不断夯实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成西青区绿色生态屏障,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大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天津涉农区首位。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作示范。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西青区将打造沿海现代都市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作为重要工作,依托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压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奠定了西青区创建工作“一盘棋”推进的总基调。二是坚持统筹协调。谋划“指标体系图”“项目清单图”“重点任务图”,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责任分工。及时调度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各项重点任务均有序推进。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与天津农商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金融举措,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引导驻区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在做强产业上作示范。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雄厚的产业化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盘活特色资源,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促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两条农业全产业链,制定沙窝萝卜振兴方案,加快推进沙窝萝卜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整合王稳庄镇小站稻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育种、制种、米业、电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小站稻发展新模式,王稳庄镇中化农业入选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杨柳青谷力科技30万只蛋鸡养殖、大寺“渔光互补”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吸引力。二是促进“土特产”品牌发展。实施乡土产业培优工程,打造毕家村冬瓜、珺淼锦鲤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津农精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高端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溢价水平。优化电商推广、直播带货、团购等模式,提升全年网络销售额。三是促进农文旅全面融合。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做大做强生态六埠、稻香农谷、翠屏泊舟等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生态教育等功能,推介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杨柳青镇白滩寺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坚持绿色发展上作示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领悟“千万工程”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全域深化乡村建设。一是聚焦乡村规划引领。统筹全区农业、城镇、生态等功能布局,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精心创建了白滩寺、大沙沃、第六埠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做好扶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工作,精心策划产业发展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聚焦乡村基础设施提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实施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通过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全区掀起了群策群力、比学赶超、狠抓落实的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西青区获评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三是聚焦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以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3%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在重塑文化内涵上作示范。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坚持以文化振兴凝心聚力,着力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建强文化阵地。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建成覆盖区、街镇、村居三级的特色阵地280余个,街镇、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余个,“10分钟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服务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二是做优文化服务。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文化行”惠民演出进基层、“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群众文化艺术节、流动书车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三是培育文明乡风。不断巩固西青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组织召开农民丰收节、沙窝萝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组织村级舞蹈团参加京津冀农民广场舞大赛,举办天津市“滨海农商银行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西青赛区选拔赛。建成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潮文化小镇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出文化旅游年活动,精心准备主题文旅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作示范。以大抓基层为导向,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建强基层组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为抓手,创新实施了“书记项目”、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金十条”措施、“雏雁启航”“青苗赋能”等一批基层党建新实践,打造了“十佳项目”示范引领、百个党组织重点推动、千个党支部夯基固本的“十百千”书记项目矩阵,形成全区上下齐抓共促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二是夯实人才基石。加大“人才强区十五条”“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方案”、专业技术人员“金字塔”培养等政策宣传力度,实施了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农村党员能力提升计划、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工程等,吸引外来专家在西青搞科研、做项目,加大力度引育农业技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三是数字赋能智慧治理。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依托西青区大数据中心、数据金库、政务云数据中心等平台,打破数字农业发展的“信息壁垒”。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管理,率先完成积分制示范村66个、清单制示范村25个,第六埠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在迈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以党建为抓手,聚合资源要素引领共同富裕,全区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占到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市第一。一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乐业西青”等特色劳务品牌,加大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合理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园区、各类企业和镇区就近就业。二是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引导,开展土地、资金、技术、管理和文旅资源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指导村集体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加大国家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力度,维吉特、绿亨等种业企业陆续落户西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三是促进农村深化改革。持续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实现“一网管理”无现金结算,制定《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组织开展依法清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行动,做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挂牌交易备案,不断提升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159个,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7.3万人,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占到全市总量的44%,西青区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
(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